樹人有道!重慶工程學院專業教師“筑夢新時代 爭做四有好老師”系列報道②李波:“波波老師” 有點“犟”
編者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里的名言,簡明而生動地展示了何謂“大學之道”。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主人公,大學教師的一言一行,至關重要。
重慶工程學院教師,以道德素質為立身之本,以專業素質為成事之基,以務實心態為筑業之根。該系列報道講述了重慶工程學院多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故事。樹人有道,潤物無聲,請跟隨記者一起走進他們的教育世界,探索“粉筆無言寫春秋”的光輝歲月。
李波工作照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6日13時40分訊(趙桂凱 韋燕)羅曼.羅蘭曾說過,如果這世上唯有一個真理的話,那便是忠于人生并且熱愛人生。
“人生有千萬種可能,選擇哪一種都是最好的安排。”2004年,剛從西華師范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畢業的李波,在那個計算機網絡還并不盛行的年代,帶著一腔熱血,一個皮箱,只身一人坐上了從四川開往重慶的火車。
這一年他23歲,熱血十足,有著和所有這個年紀有關的青春與夢。
但與20出頭迷惘的年輕人不同,這個來自四川南充一個小鄉村,土生土長的“川漢子”卻有著一個異常堅定的想法,去“教書”。
父親是一名中學鄉村數學教師,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熏陶,又或許是理科生的“直腸思維”,讓李波堅定著自己的“教書夢”。出于對計算機專業的喜愛,李波的第一份工作便落地在重慶工程學院,這所以工學為主,軟件、電子信息為特色的工科院校,成為了他夢想的起點。
從教15年,已經是重慶工程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系主任的李波,依然被學生親切地稱為“波波老師”。
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大賽華中及西南賽區合照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轉行”物聯網工程 用“導師工作組”打破教育僵局
從案例引導到情景化教學,從課上教授到競賽指導,從教師到課程督導,從電子信息到物聯網工程,從專業思路梳理到專業建設成效突出……一直以來,李波都懷抱一份求知探索的精神,深耕專業建設;直面挑戰,對新鮮事物永遠充滿激情。
無論是對教學還是科研,李波始終以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犟”勁兒和專業死磕到底,求新求變是他一貫的態度。
2014年,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隨著“互聯網+”的蓬勃興起應運而生。李波敏銳地察覺到,物聯網很可能成為計算機專業學生轉型升級的階梯與跳板,在應用市場上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他意識到,機會來了!
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李波便急沖沖地奔向學校,申請負責該項目的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專業建設思路梳理后,李波發現物聯網工程專業要想在學校建設好,難度很大。
“如何讓專業與市場需求掛鉤?怎樣轉變舊有的電子信息專業建設思路,創造出新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怎樣解決第一批學生的就業?”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李波一連幾天都睡不著,在辦公室上網查閱各種相關資料,并實地走訪兄弟院校溝通交流,組織專業教師形成討論組。
“那段時間,從“工業4.0”“智能交通” “智慧醫療”“智慧健康”,再到具體行業和技術,團隊圍繞專業建設進行深入討論。”在討論中,教師們不斷涌現出的新理念,也讓李波意識到專業建設并不僅是靠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團隊協作、齊心協力才是出口。
歷時半年的總結與調查,團隊最終決定以“技術”切入細分市場領域市場,培養物聯網工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該思想的引導下,李波與專業教師討論后決定成立一個以教授、博士、企業高管為核心的導師工作組。“以學科競賽為載體,讓師生共同參與,形成‘老帶新’的傳承機制。使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形成‘以賽促教,以練促改’的局面。”
如今,學生的作品不僅可以直接放入市場,還可以申請專利,自主創業。其中,專業2018屆學生在導師工作組的指導下,已成功創辦7家科技公司,孵化項目8項進入了商業應用。
深究專業前行方向 打造“三能四維”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的快速發揮,讓李波暫時“把心放在了肚子里”。時間一長,他又開始“糾結”。
“怎樣讓學生專業應用水平不斷上升,提高就業率,增強師資力量?”他一直思考,專業下一步的方向到底在哪?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波打探到“北京物聯網研究會-物聯網人才培養眾創聯盟”這個眾創機構,發現其眾創理念正與自身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不謀而合。李波立馬坐不住了,一拍桌子“走,上北京!”
當年8月,李波一行來到北京物聯網研究會-物聯網人才培養眾創聯盟,親自向物聯網辦學專家請教物聯網辦學的思想。并與機構負責人王志良教授取得聯系。“重慶工程學院是我見過最真誠最有思想的團隊,相信在你們的努力下,物聯網專業的建設必將越來越有前景!”王志良被李波一行人的執著精神打動,最終雙方達成了加盟指導的共識。
經過不斷探索,李波團隊在綜合多方經驗之后,最終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應用型本科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三能四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李波介紹,三能力即“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三條工程技術能力培養主線,確定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框架;四維度“學、練、賽、用”即教育教學、實踐訓練、學生大賽、工程應用四個方面,確定人才培養的多個維度。
借助此模式,在培育學生的過程當中,李波以學校“互聯網+云教育模式”改革為載體,在系部大力推進翻轉課堂。同時主抓“實驗教學平臺、實習實訓平臺、創新創業平臺”三個平臺建設,有效訓練了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
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李波便經常帶領學生參加各類物聯網專業競賽。
近年來,專業學生獲得各類競賽獎勵124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2項,國家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重慶市及西南賽區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分獲國家級銅獎1項、重慶市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1項。
對于物聯網前景,李波自信地表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會帶動物聯網行業的全新應用生態,物聯網專業,未來可期!”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