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青年節:這,就是我們要培養的新時代少年!
關注
前幾日,在后臺看到一條留言,突然就濕了眼眶。
所以在今天這個屬于青年的節日,我們想談談青年們的前身--少年。
記得蘭海在上瀕的內部培訓上,說過這樣一段話:
“
未來15年,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人力資源的質量。
隨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出國留學,而且年齡越來越小,有些孩子會選擇回來,也會有孩子選擇留在他留學的國家。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國家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會是人力資源質量在逐步下滑。
而這個挑戰由誰來去解決呢?教育。所以我們經常說教育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
那么上瀕在做什么?我們能夠為整個中國的發展提供什么?
我們在做的,是哪怕我們只能幫助一百個家庭,一千個家庭,讓這些孩子有歸屬感而回到中國,用他們的所學來改變中國,這就是未來的希望。
”
當時聽到這番話時,也是心頭一熱。
正是這份責任和使命,使得上瀕一直長大到17歲,而且還緊緊凝聚著一批有著同樣理想的人。
蘭海常說,我們要培養的是新時代的“五有”少年。這五個方面,涵蓋了上瀕從對待自己,到對待世界的價值觀。
對自己有認識
人的存在是一個系統,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是一個美麗的旅程。
---蘭海
熟悉上瀕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少年常青藤課程、SNG營地、有很多的教育措施和活動內容都是在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認知。
因為,這是人一生重要的基礎能力,同時也是決定人是否會幸福的核心能力。
我們經常會談論自己的孩子不自信、膽小,做事情沒有目標,不能很好和別人合作。我們風風火火的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要求孩子大膽,鼓勵孩子自信,幫助他們設定目標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幫助孩子認知他自己。
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是每個父母的期望,而強大的內心,則來源于客觀而清醒的自我認知:
我是誰?我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我喜歡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
與上瀕廝混多年的梓屹,就曾經這樣動情的說過:
在上瀕營地經歷的最后一個瞬間中,我似乎在內心最深的一角里找到了我年復一年回到上瀕的原因:
在一個真實但被保護著的世界里,我們不斷的通過實驗在反思我們與事,與物,和與人的關系,我們尋找自己價值觀的同時,看到了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對人生有思考
人生的經歷就像一座座高樓。當你站在它腳下時,你看不到它的頂,而走過些距離再回首時,才驚奇的發現它的形狀,模樣是那么不同。
---上瀕大孩子劉子萌
相信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有那么一個時刻 ,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我是誰?
我做了什么?
我留下了什么?
別人會記住我什么?
面對死亡,我會是什么樣的態度?
回到現在,做些什么可以讓這一生更有意義?
在“迷你人生”營地里,我們就曾創造了這樣的機會讓孩子體驗求學、工作、組建家庭、創業等人生各階段。
在“北歐神話”營地,我們在挪威奧斯陸的維格蘭雕塑公園里參觀192個關于人生各階段的雕塑,并設置了這樣的任務:
人的一生很短暫,如果要將生命的不同瞬間定格成一個雕塑,你會選擇哪些瞬間呢?請把它畫出來。
孩子們坐在雕塑前,思考、討論、選擇……
他們看到嬰兒的探索、童年的無憂無慮;他們看到了青春期的迷茫與張揚,青年的力量;他們也看到中年的責任、老年的無奈與死亡。
是的,我們希望,在孩子的心里,能埋下對“人生”思考的種子,隨著他們的成長,這粒種子也開始發芽,他們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樣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體會到,人生有趣的地方,就是他的未知性,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去創造的地方。
北歐營地漫畫
對家庭有責任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歌德
愛,是生命永恒的動力。
可以說,在上瀕,我們毫不避諱談“愛和責任”,我們也在創造各種機會鍛煉和培養孩子對家庭的愛和責任。
有時,愛是每到一個陌生城市就給家里寄一張明信片……
有時,愛是孩子們會收到來自父母的一封家書……
有時,愛是一個詢問自己家族傳承的任務……
有時,愛是緊緊抱住孩子說我知道你的感受,但你的行為做錯了……
少年們都會長大,將來也會擁有自己的家庭。
對家庭有責任,不僅僅會給他們自己的人生帶來幸福和滿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家庭,作為一個“小家”,可以說都是國家這個“大家”的基石,由愛而生發的責任感,會讓這個基石更加堅固。
那么“大家”的改變,也是指日可待了。
澳大利亞親子營
對社會有貢獻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
- 標簽:中歐關系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