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患者為何越來越年輕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一些現代病乘虛而入,痛風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據權威醫療機構調查,目前痛風患者正在出現年輕化趨勢,不足40歲的初次發病者比10年前增加了26.3%。
痛風是什么
據北京友誼醫院血液科的常瑛教授介紹說,痛風按形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兩類。原發性痛風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腎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礙,致使尿酸排泄不足,血液中尿酸值增高。繼發性痛風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繼發于其他遺傳性疾病;二是繼發于骨髓或淋巴增生性疾病和腎臟病變。痛風更常見于男性,通常在中年發病,女性患者常在絕經后發病。有痛風家族史的人患這種病的可能性更大。
痛風的發病原因是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形成尿酸結晶沉積在組織中,所以痛風如不及時治療就很有可能轉為尿毒癥。由于痛風常見的癥狀是關節痛,而且多在夜間閃電式發作。所以,許多病人在病痛初期都以為是風濕或關節炎,延誤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衰竭及尿毒癥,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一旦發現有類似的癥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什么樣的人易患痛風
常瑛教授在談到痛風的年輕化趨勢時介紹說,以下幾類人易患痛風。首先是攝入富含嘌呤類食物者。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20至40歲的年輕人飲食中含高能量、高嘌呤類物質者顯著增加。權威資料顯示,此年齡組的痛風病人發病前,90%以上有經常大量飲酒和嗜好吃肉、動物內臟、海鮮等富含嘌呤類成分食物的習慣。
其次是肥胖者。調查表明,在40歲以下的痛風患者中,約85%的人體重超重。近10多年來知識階層的年輕化、經濟收入的迅速增加、社會活動頻繁等因素,都促使這一人群飲食更加豐富。另外,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在40歲以下的痛風人群中,多數人起居不規律,體力活動越來越少,出門坐車者增多,騎自行車、步行者減少。脂肪增加,又缺少足夠的體育鍛煉,肥胖是必然的趨勢。研究結果證實,血尿酸水平與體重指數呈正相關關系。
還有就是與痛風相關的并發癥增多。近些年來在年輕人中,痛風的合并癥明顯增多,如高血脂癥、高血壓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和痛風一樣也與飲食結構密切相關。此類疾病往往通過不同機理影響尿酸的代謝,使體內尿酸水平升高而發生痛風。
注重控制與預防
有人在體檢中發現高尿酸血癥,但并沒有痛風發作,是否需要治療呢?常教授說:“一般而言,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避免肥胖,避免高嘌呤、高熱量的食物,不酗酒,勞逸結合,避免精神緊張;二是定期復查血尿酸,并注意血壓、血糖、腎功能的狀況。如果經過食物控制或停用影響嘌呤代謝的藥物后,血尿酸卻仍持續6個月濃度較高者,可考慮治療。”
常教授還介紹說,痛風急性發作時,可采取讓受累關節停止活動、局部冷敷和服用醫生建議的抗痛風藥等措施。
治標要治本,痛風也不例外。治療痛風,關鍵在于調整飲食結構,平衡飲食,葷素搭配,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忌吃富含嘌呤的(它們在體內轉換成尿酸)食物。禁忌食物包括:動物內臟如肝、腎、腦、腸等;某些魚類如沙丁魚和蝦、蟹等;過多的肉類(特別是牛、羊肉);過多的豆類(豆腐、豆奶和豆漿除外),蘑菇、花椰菜。再就是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避免過度勞累;防止受寒、受潮,防止關節損傷及外傷等。繼發性痛風的預防主要是積極治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慢性腎病等原發病。
常教授說,除注意飲食外,還有就是要經常體檢。治療時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此病最好選用確有療效,對肝、腎功能沒有副作用的中草藥治療,不少嚴重患者經中草藥治療后10多年也沒復發。禁用或少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青霉素、維生素B1和B2、胰島素及阿斯匹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