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鹽一換,每年可少死45萬人!但有3類人不建議吃
老高是一名高血壓患者,自從在醫生的建議下,將家里的鹽全部都換成低鈉鹽,并且每天都堅持吃藥的情況下,他的血壓一直控制的很穩定。
今天剛好是他的68歲生日,邀請了幾個老友到家里吃飯,結果大家動筷之后,都說怎么老高吃的這么清淡,飯菜沒什么味道。
聽到老高現在在用的是低鈉鹽之后,他的一個朋友說,“哎!你怎么在吃這種鹽啊,聽專家說,低鈉鹽吃多了會得高鉀血癥的,它是‘送命鹽’!”
“你在胡說八道什么,我吃低鈉鹽之后血壓穩定了不少,你是不是被假專家給忽悠了啊”老高反駁到。
最終兩人圍繞這個問題爭吵了起來,最后不歡而散。據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每日平均食鹽攝入量為10.5克,說明我國多數居民食鹽攝入量普遍過高。
哈佛大學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研究指出,高鈉、低鉀,或高鈉鉀低的飲食模式,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那么,吃低鈉鹽到底好還是不好?低鈉鹽真的是“送命鹽”嗎?
一、吃低鈉鹽,每年可減少45萬人死亡
低鈉鹽是指用部分鉀鹽代替鈉鹽的食鹽,一般來說,低鈉鹽中含有60%-70%的氯化鈉,其余是鉀鹽。
2021年,一項北京大學與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聯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研究,招募了平均年齡為65.4歲的20995位心血管病高危居民,他們來自我國的5個省份、600個村莊。
按照1:1的比例,受試者隨機分入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日常食用低鈉鹽,包含75%氯化鈉和25%氯化鉀,對照組食用100%氯化鈉。
經過5年的隨訪后發現,食用低鈉鹽,可以降低14%卒中、13%心血管事件、12%全因死亡發生風險。
其實早在2020年,北京大學和英美著名學術機構共同在BMJ上發表的研究就顯示,在我國,用低鈉鹽代替普通家用鹽,每年可減少約45萬心血管病死亡人數。
二、低鈉鹽是“送命鹽”?3類人確實不建議吃
一直有說法稱低鈉鹽是“送命鹽”,原因是低鈉鹽含鈉少,含鉀多,可能導致血鉀過高或過低,危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但是,對于健康人群和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只要沒有服用利尿劑,身體就可以自動調節血鉀濃度,使其維持在正常的水平內。
目前,大部分的營養學家都推薦食用低鈉鹽。
因為低鈉鹽屬于營養鹽,氯化鈉的含量比普通食鹽少30%左右,同時又加入了30%的氯化鉀,既不影響咸味,同時又降低了攝鹽量、增加了攝鉀量。此外,低鈉鹽中加入的氯化鉀,還可以促進多余鈉的排出,預防水鈉潴留。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對于正常人來說低鈉鹽是健康的“好鹽”,但對于以下3類人來說,不建議吃:
- 腎功能不全者
腎功能不全的人,很難將鉀排出體外,就容易造成鉀蓄積,血鉀濃度變高,導致高血鉀。
- 正在服用降壓藥者
比如貝那普利、培哚普利、卡托普利等普利類降壓藥,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等沙坦類降壓藥,螺內酯、依普利酮、阿米洛利等保鉀利尿劑。
這三種類型的降壓藥,會抑制鉀離子的排出,導致血鉀濃度升高。
- 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
比如環孢素和他克莫司,會減少醛固酮的合成,影響鉀的排出,增加高血鉀的風險。
三、健康用鹽,“量”要把控好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會從加工食品、外出就餐、外賣食品中,獲取到超出人體日常所需的鹽。世衛組織推薦,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應在5g以下。
所以,健康用鹽,一定要控制好量,學會選鹽。
1、查看營養標簽
購買食鹽之前,先查看包裝袋上的營養標簽,盡量購買含鈉量在30%以下的食鹽。
2、使用限鹽勺
炒菜時不要憑感覺加鹽,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放多,建議使用限鹽勺,購買2克1勺的限鹽勺,精準度更高。
3、少吃高鹽食物
除了鹽,日常生活中常見和常吃的黃豆醬、腐乳、豆豉、榨菜、話梅、方便面、餅干、薯片等,都屬于高鹽食品,要少吃。
4、選擇天然食物
增味不一定要使用食鹽,也可以選擇天然食物,比如蔥、姜、蒜、花椒、檸檬等,提升食物的風味,減少食鹽的使用。
總而言之,對健康人來說,低鈉鹽是足夠安全的。食用低鈉鹽,對于身體有諸多好處。當然,即使是低鈉鹽,也不能多吃。日常生活中,飲食一定要清淡,限制食鹽的攝入,否則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子軒的意思,沉珂資料,植物油成分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12439.html
- 標簽:,記者自曝因采訪徐崢被開除,三木印象家具,萬訊自控300112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
-
北大研究:鹽一換,每年可少死45萬人!但有3類人不建議吃
老高是一名高血壓患者,自從在醫生的建議下,將家里的鹽全部都換成低鈉鹽,并且每天都堅持吃藥的情況下,他的血壓一直控制的很穩…
-
54歲肺癌專家抗癌十年后不幸離世,他生前的3個忠告,引人深思
“得了癌癥,我怎么高興得起來?” 每當患者說出這句話時,徐林友就會現身說法,給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 徐林友是一名胸外科醫生…
- 錯把抑郁當成叛逆,她差點失去了女兒,抑郁癥的人常有4種表現
- 心臟支架:是治病救人還是缺德害人?做完人就不行了?告訴你真相
- 體內有癌,會有3處變黑,具體是指哪里?一文說清,盡早預防
- 血型真的決定壽命?A型、B型、AB型、O型,到底哪種更健康?
- 身上兩處發臭,或許是肝病找上門!提醒:盡早去醫院檢查一下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