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基層好醫生孫保鋒 | 把醫養結合在基層做“活”
文 大河健康報記者 山擎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多數子女因工作忙無暇照顧年邁的父母,養老問題急需解決。
另外,老年人不僅存在無人照顧、空虛等問題,往往還伴隨糖尿病、腦卒中、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旦沒有醫療看護支撐,發生危險在所難免。
此背景下,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更為契合,而鄭州市東風路園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用醫養結合,讓老年人在社區就能享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堅持醫養結合
盤活社區養老業務
“醫養結合是我們中心的養老特色!睎|風路園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孫保鋒自信滿滿地說。
2015年至今,中心共為500多位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200多位老年人長期在中心養老,一年接收危重癥老年患者30多人,養老床位一床難求……雖然成績斐然,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養結合,道路坎坷而艱辛。
2015年,孫保鋒第一次來到東風路園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全科主任的他,看到科室僅有兩三個患者,環境也很簡陋,心中難免有些失落,但他轉念一想:“居民并不是沒有就醫需求,社區慢性病患者不少,子女提供不了專業的養老,我們中心有地方,我們來辦養老!
“居民不來,我們就進社區宣傳!孫保鋒對科室的醫護人員說。
白天正常上班,到了晚上,孫保鋒帶著醫護人員,劃片進行“地毯式”宣傳,用僅有的投影儀進社區宣傳公共衛生服務。
社區經常停電,孫保鋒就將電動車的電接到投影儀上,就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孫保鋒一干就是兩年。
當時,許多人不理解孫保鋒,認為他“傻”,護士逐個離職,醫生走了好幾個,護工招不來,只有孫保鋒在堅持。
沒有護工,他就在中心支起鍋,為老人做雞蛋面條。每到傳統節日,他都會和老年人一起動手制作傳統食物。平日,孫保鋒還會拿起麥克風為老人唱上一首歌,給他們解悶。
在孫保鋒的堅持下,中心的養老業務蒸蒸日上,醫護人員待遇提高了,還組建了六十余人的護工團隊。
以醫促養
社區養老走向精細化
在孫保鋒及其團隊的不斷摸索下,中心確立了“以醫促養,以養助醫”的養老發展策略,以醫養結合為特色,提供差異化基層社區衛生服務。
疫情期間,需要對在中心養老的老年人進行封閉管理。
為了保證老年人不被感染,孫保鋒與其醫護團隊主動放棄春節假期,做好各項防疫措施,甚至孫保鋒經常住在辦公室,為老年人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
與老人一起,讓孫保鋒更堅定在社區要走醫養結合這條路。
“王阿姨今天呼吸有點喘!必熑吾t生在查房時向孫保鋒說明患者當天的情況。
孫保鋒介紹,王阿姨本來是在中心5樓養老的,前段時間突發腦梗,隨即轉至3樓。
綜合治療區、療養區、安寧療護區……這不僅是樓層的轉換,更是孫保鋒提出的 “輕重分區、醫養分層”精細化管理模式的典型應用。
不僅如此,孫保鋒還對養老病區進行細化分區,針對患者所患疾病類型等進行分區,提高效率。
中心在五樓設立園田醫療養護中心,與醫院一樣,配有護士站、處置室、治療室、醫生值班室、配餐間等,所有病房內均有無障礙衛生間。
據了解,中心將來還要在4樓設置 家庭式療養中心,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記者手記:
憨厚、言語樸實、業務扎實,這是記者對孫保鋒的第一印象,這些特質也是孫寶鋒在基層鍛煉的印記。
從無到有、從粗到細,孫保鋒在基層把醫養結合做“活”了。
他從內心走近老年人,了解他們,熱愛他們,深知老年人不僅僅需要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更需要陪伴。
他專注于社區衛生工作,激活了社區養老服務這個最小單元,更激活了為人民服務的關鍵點。
編輯丨吳文可
本文原創 轉載請聯系授權
- 標簽:姜凱微博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