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經過近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北京文化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支柱地位更加鞏固,成為拉動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目前,北京文化產業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我們要認清形勢,把握大勢,增強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文化產業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一是創新驅動、高端引領,著力構建產業“高精尖”結構。重點包括:聚焦重點領域。圍繞首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立足歷史文化、科技、人才等資源優勢,結合文化產業功能屬性,以科技創新和內容價值為引領,大力推動創意設計、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娛樂、媒體融合、動漫游戲、藝術品交易、文博非遺以及文化產業智庫等重點行業領域發展。針對產業復合型特征,著力發展產業鏈中內容研發、新技術應用、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等高端環節。
推進融合發展。以“文化+”提升相關產業附加值,助力首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擴大與旅游商務的多點融合,研發豐富“北京禮物”以及工業體驗游、民俗游、冰雪游等特色品類,鼓勵老字號企業利用互聯網拓展營銷渠道,支持商業場所引入特色文化資源。促進與體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加快發展體育傳媒、體育動漫、體育會展等新興業態,開發運用互聯網多媒體教學資源,創新豐富文化教育等產品和活動。推動與宜居城市建設的深度融合,展現“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文化內涵。
二是優化布局、拓展空間,打造產業集聚發展新優勢。重點包括:提速產業功能區建設。結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2035年)》,從加強統籌管理、提升主導產業、落實專業化服務入手,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功能區建設。推動文化產業和配套設施向重點區域、特色區域布局,形成集聚優勢,實現錯位發展。面向文化藝術、影視傳媒、數字出版、設計服務等領域,建立數字化舞美設計、網絡視頻云計算技術應用、跨平臺游戲引擎等開放共享的專業化服務平臺。
深度推進產城融合。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以城市空間承載產業升級,以產業發展支撐城市功能完善。規范現有空間載體,構建以“文化產業功能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小鎮、文化街區、文化空間”為主的空間體系架構。盤活利用存量空間,以老舊廠房為抓手,通過功能性流轉、創意化改造,“騰籠換鳥”,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挖掘公共文化設施資源,鼓勵支持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在保障公益性服務的前提下,創新體制機制,開展產業化運作,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傳承發展。
三是精準施策、優化服務,持續改善產業發展營商環境。重點包括:提升文化金融服務水平。推進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和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探索機制體制、管理模式、金融產品、財金政策創新,打造全國文化金融創新高地。探索設立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籌建文化產業銀行,構建文化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實施“投貸獎”聯動,發揮財政資金放大效應。培育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市場體系,建好文化金融生態圈。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非遺傳承保護、文化交流貿易、文化特色小鎮建設等,探索文化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增強系列服務平臺功能。建議專門成立支持文化科技融合的聯席會議制度,通過聯動管理機制實現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之間的政策協調。建好文化經濟政策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務,及時對接反饋企業需求,增強服務平臺的綜合效能。依托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機構,打造集版權孵化、登記、維護、開發、交易、輸出于一體的綜合性知識產權服務平臺。
【陸園園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