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創新“擦亮”三張名片
本報記者王延斌
1000萬元,這是誕生于山東省的“魯麗”新品種在8月份創造的我國蘋果品種轉讓費最高紀錄。很多人對山東人創造的這一紀錄并不吃驚。因為在農業領域,山東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蔬菜、果品、肉蛋奶、水產品產量,農機總動力、農業出口總額等多達八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位,基礎好,扎實勤勞,智慧務實讓山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紀錄”。
山東創造了很多經驗和紀錄。其中最亮眼的領域有三個:國企改革、海洋經濟和農業經濟。三者領域不同,改革的核心手段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創新。
創新,讓“大象經濟”變壯變強
國企多,國企大是山東經濟的特色,由此有“大象經濟”的形象說法。在山東,國企資產占全省企業半壁江山,70%國企資產分布在煤炭、汽車、機械、化工等傳統領域。在山東的國企群體中,濰柴是代表,是標兵。21年來,無論行業如何跌宕起伏,無論經濟如何變幻,濰柴始終心無旁騖攻主業,以創新驅動發展,從瀕臨破產發展成為年收入超過2300億元的“跨國巨頭”。
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從夕陽到朝陽,是否創新造就了兩種結局。
曾幾何時,無論是紅遍大江南北的“小鴨、小鴨,頂呱呱”小鴨集團,還是駛出國門的“踏上輕騎、馬到成功”輕騎摩托車,這些都是山東人的驕傲,但進入新世紀之后,它們卻無法挽回的衰落了。“為何輕騎不跑了,小鴨不叫了?”山東人捫心自問,“他們的創新力下降了。”
骨子里的進取心就決定了山東人一旦覺醒,馬上行動。如今的小鴨集團早已煥發了新生機。他們研發制造出了全國第一臺除菌磁化型滾筒機,第一臺超聲波無洗滌劑滾筒洗衣機,全球首臺冷凝直排洗滌烘干一體化洗衣機……創新,讓“小鴨”獲得了新生。
“大象經濟”是山東的名片。無論是那些一直領先者,還是那些奮起直追者,都有相同的“法寶”——創新。唯有創新,才會讓“大象經濟”變壯、變強。
創新,讓五大海洋產業國內稱雄
從地圖上看山東,它像一個貝殼嵌入黃、渤海之間,3345公里的海岸線讓人艷羨。擁海逐潮、劈波斬浪,這是山東人的性格。但“靠海吃海”,吃下去的卻并非全是“山珍海味”。曾經的數據讓人尷尬:海洋經濟增加值對整個GDP的貢獻卻只有19.9%;海洋新興產業僅占山東海洋經濟總量的18%,海洋高新企業只占山東的5%……
科技的介入讓海洋經濟變得不一樣。一根不起眼的海藻,在科技專家手里延伸出了一條涉及海洋生物醫藥、生態健康農業等諸多領域的產業鏈。通過產學研合作,山東企業開發了活性型巖藻黃素、褐藻多酚、多糖“新三聯”項目,這使得海藻的身價漲了上萬倍,打破了國外壟斷多年的高端市場。
上山采藥是中國傳統醫學獲得藥材的方式,而中國海洋大學管華詩院士團隊正加速研究從海洋中獲取治療疑難雜癥的新藥。去年8月份,其參與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一類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順利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效果達到預期。
發力海洋領域,山東不缺天賦和資源。除了海岸線狹長,山東還聚集了全國30%以上海洋教學和科研機構、50%的涉海科研人員、70%涉海高級專家和院士。中國海水養殖經歷的“魚、蝦、貝、藻、參”5次產業浪潮,都發端并成形于山東,向全國推廣。依靠創新,山東的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鹽業、海洋電力、海洋交通運輸5個產業規模雄踞全國第一位。
創新,讓山東海洋經濟成就了昨天,也成為其決勝未來的“法寶”。
創新,讓八項農業指標坐穩“頭把交椅”
如何種好一顆棉花?這是看似簡單的問題包含了眾多技術含量。8月下旬的一場交流會,將全國的頂級棉花專家吸引到了山東,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探討將高科技技術“傻瓜化”,簡單易行的種好一顆棉花。
既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業強省,對山東來說,這兩個名頭名副其實。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棉花產區,還是中國最大的花生產區;山東被稱為全國最大的“菜籃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場的主要供貨地之一;山東是著名的水果之鄉,高品質的蘋果、梨、桃、杏、棗、葡萄、西瓜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為什么是山東?盡管天氣炎熱,但近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趙振東仍然穿著“秋褲”堅守在麥田一線,這是腰椎間盤突出帶來的“后遺癥”。40年來,趙振東院士主持培育了濟南17、濟麥19、濟麥20、濟麥21、濟麥22等多個小麥主推品種,先后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有專家說,“趙振東是麥田守望者,他育成的麥子裝滿上億人的飯碗。”
以趙振東院士為代表,山東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打開了新局面。目前山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總數達到26個,基本實現了對主要農產品的全覆蓋;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6%。
創新,擦亮了山東的三張名片;也要依靠創新,山東將創造新的輝煌。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