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探明類星體“燃料供應”之謎
新華社合肥9月9日電(記者徐海濤)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類星體“吸積燃料”的過程。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類星體,是類似恒星天體的簡稱,是20世紀60年代國際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它比星系小很多,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發出可在100億光年外被觀測到的超強亮度,成為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
依靠超大質量黑洞的超強引力,高速吞噬周圍的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類星體將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已經清楚,但它如何不斷獲得物質的機理尚不明確。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燃料供應”,類星體無法持續發光。但這一供應過程遠離發光中心,難以被天文望遠鏡觀測到。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團隊及其合作者,完成了對這一現象的解密。他們使用“內流氣體探針”,在8個明亮的類星體光譜中,觀測到了氫、氦元素激發態吸收線,發現這些吸收線除了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外,還由于多普勒效應產生了額外的紅移。
研究團隊根據多普勒紅移的大小,計算出物質向內流動的速度高達每秒5000公里,并進一步計算得知黑洞“吞吃”的過程可持續上萬年。因此,在此期間類星體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燃料供應”并持續閃耀。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