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自行車的“大腦”何以登上《自然》封面?
天機芯試圖突破瓶頸,實現“異構融合”,即融合兩種人工智能范式,不僅在算法上,更是在硬件上。包括趙明國在內,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的整個團隊與這個設想周旋了七年。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本刊記者/李明子 發于2019.9.16總第916期《中國新聞周刊》
如何讓一輛單車自主行走?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趙明國或許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他研究智能自行車已經五年多。經過幾輪升級進化,這臺通體黑色的高科技自行車已經可以在變速跟蹤目標的同時主動躲避障礙、理解語音指示并自主決策了。
這歸功于它的“大腦”,一枚名為“天機”的人工智能芯片。“自行車只是天機芯的一個應用,目的就是驗證這款芯片的設想是可行的。”趙明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然了,現在還不能指望車子摔倒后自己學著站起來。”
盡管AI一詞最初就是用于表達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機器智能的含義,但在其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中,AI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成為機器學習、統計分析的代名詞,遠離了智能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忘初心”的研究人員共同成立了人工通用智能協會,并確定使用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作為該領域的正規稱謂。
在人工通用智能領域,基于計算機科學的算法是主流,其具體應用如圖像識別、語言處理和游戲等,已然深入日常生活,可以高度準確地完成指定任務,但還無法像人一樣具有思考和決策的智慧。另一個發展方向則是以生物領域的神經科學為導向,試圖模仿人類大腦皮層,但還沒有成熟的應用。由于兩者在公式和編碼方案上的根本差異,此前分別依賴于截然不同平臺。
天機芯試圖突破瓶頸,實現“異構融合”,即融合兩種人工智能范式,不僅在算法上,更是在硬件上。包括趙明國在內,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的整個團隊與這個設想周旋了七年。
今年8月,天機芯登上《自然》雜志的封面。“異構融合本身是顛覆性的,沒有經驗可借鑒,也沒有參考資料。”此次研究的合作單位成員、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終身副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趙蓉解釋說。趙明國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采訪時表示,“天機芯為未來人工通用智能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國內媒體則稱贊說,“這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Nature論文零的突破”。
“人工通用智能最好的前景就是將機器學習與大腦建模結合起來,這也是異構融合方案吸引人的地方”
天機芯被安置在自行車后座一個黑色盒子里,實際上還沒有小拇指甲蓋大,準確數字是3.8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