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平臺消費者信息再遭泄露 上百消費者被騙!
接到電話稱已購買的商品有質量問題 要給消費者進行退款
不料掉入所謂“退款”陷阱 反被騙了6000多元錢
四川的張女士近日向《中國消費者報》反映了自己在云集的遭遇
根據警方的調查 已經有上百人被騙
自稱“客服”來電 稱商品有問題要給消費者退款
今年8月4日,張女士在云集平臺購買了一套黛珂護膚品,收到貨后一直正常使用。直到8月23日的一通電話打來,對方聲稱是云集客服,告知張女士之前購買的黛珂護膚品存在質量問題,化妝品檢測機構要求返貨返款給消費者。
▲張女士在云集平臺購買護膚品的訂單
“當時我正忙,看到電話就接了,也沒注意是個人電話打來的。”張女士也是云集平臺的店主,之前沒出過什么訂單問題,對云集有很深的信任感。并且對方提到了自己購買的商品,于是張女士并沒有對來電產生懷疑。
▲通話記錄截圖
企料,張女士便一步步掉入詐騙陷阱。
退款要先打錢 警方調查出涉案賬戶 已有上百人被騙
按照“客服”的要求,張女士將訂單截圖通過QQ發給對方。對方聲稱將錢款轉入了張女士的支付寶賬號,但張女士并未收到。
這時對方“客服”稱,可能是張女士有過刷單經歷,所以沒有轉賬成功,只能跟他們合作的平臺“美團生活費”走“流水”。按照對方的說法,張女士要先在美團生活費借款8000,然后將扣除訂單金額以外的錢款轉給對方微信,最后再把美團生活費的借款記錄清除掉,以此完成“流水”。
▲與張女士聯系的QQ及部分記錄
這種退款步驟聽起來十分麻煩。張女士說,“我當時糊涂了,一步一步被帶進溝里,就轉賬過去了。”
但完成轉賬后,對方聲稱還要繼續走流水,讓張女士再去滴滴出行借款。張女士當時沒帶身份證,沒能通過借款審核。對方又讓她在支付寶-借唄借了20000出來,用微信進行轉賬。
因為微信限制了轉賬金額,張女士先轉了6965元。
▲美團生活費借款及微信轉賬記錄
“因為微信轉賬限制,對方‘客服’說明天再找我。”這時張女士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便立刻報了警。張女士說,8月26日,警方調查出涉案賬戶的轉賬記錄,“當天那張卡有上百條轉賬記錄,也就是有上百人被騙,查到的時候卡里已經沒有余額了。”
▲張女士的報警回執單
張女士告訴《中國消費者報》,她聯系云集平臺客服,對方說把案件登記了,但只能等警方確認,如果是他們平臺的問題,他們會負責。
而張女士至今沒有收到任何關于事件進展的回音。
泄露消費者隱私電商平臺負有相關責任 應當予以賠償
張女士認為,雖然個人確實存在疏忽,但是云集的訂單信息遭泄露是導致被騙的重要因素。她認為,云集平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電商平臺是信息泄漏“重災區”,用戶將個人信息交付給電商平臺,電商平臺就有將重要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到底的義務。
華律法律咨詢的楊志崢律師表示,“平臺方是有責任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如果能舉出證據表明是由于平臺方泄露的,消費者有權主張訴訟賠償。”
相關法律條文:
根據我國《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一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記錄、保存平臺上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信息、交易信息,并確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
此外,《電子商務法》的第五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六十九條、第七十九條也對電子商務經營者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
河南英倫律師事務所律師黃文得告訴記者,“根據《網絡安全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并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并可以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而這也不是云集平臺第一次出現消費者信息被泄露的情況。就在今年3月,《中國消費者報》曾接到多名消費者對云集平臺的投訴,稱其在云集平臺購物之后接到了詐騙電話,懷疑云集平臺方泄露了自己的訂單信息。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