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廠市值上漲3.5億遭問詢后跌停 倆股東套現走人
皮革廠蹭華為熱點,市值上漲3.5億遭問詢后跌停,倆股東套現走人
一場有關華為Mate30的問答,開啟了安利股份的過山車之旅。
由于在答投資者問時表示,華為Mate30系列部分手機“手機套”系其生產,安利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市值上漲3.5億元。不過上行并未持續太久。9月25日早間,面對深交所“是否迎合熱點、炒作公司股價”的質疑,安利坦言華為并非直接客戶,目前訂單銷售總額僅15萬元。
消息一出,安利股價應聲跌停。9月25日晚間,安利又遭兩股東清倉式減持,“甩賣”總股數占比超過最大股東,或致公司控制權變更。與此同時,股價也仍在下行,截至9月26日收盤,報收7.52元。
其實,除了華為,安利也曾與三星、蘋果、黑莓等品牌“認親”,還曾表示一年內產量可繞地球一圈。如今,面對突如其來的反轉,有投資者在東方財富網旗下股票社區表示,公司曾實施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員工以每股10.65元價格,買入公司股票,占總股本的2.59%,如今股價下跌,員工“受損很大”,堪比“被搶劫”。
減持有前科,曾因限制轉讓期減持罰80萬
事實上,安利股份并非首次“認親”,也并非首次因股東減持,引發爭議。
翻看安利簡介宣傳,“說到安利股份,您或許比較陌生,但三星/蘋果/香奈兒/阿瑪尼....。。都閃耀著安利的靚麗身影”等表述時有出現。
雖然據安利方面稱,公司為諸多知名品牌的供應商,且“如果將安利1.4米幅寬的合成革鋪在地上,按產量計,2天鋪到南京,一個星期鋪到上海,不到一年,可繞地球一圈”。但在被視作“華為概念股”前,安利從未獲得如此多的關注。剛走進大眾目光便接連遭遇問詢、跌停、減持,更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股吧里,有投資者哀嘆:“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昨天剛追漲一百多萬,今天就跌停、就清倉式減持。”還有人表示“差一點就買了,還好忍住了”。
根據公告,本次減持的股東為勁達企業有限公司和香港敏豐貿易有限公司,分別位列第三、第四大股東,擬減持不超過12.14%和10.75%公司股份。
招股書顯示,安利2011年上市時,勁達企業和香港敏豐即為股東,分別持有22%和24%,為第二大和第三大股東,且與最大股東比例接近。
不過此后,兩公司均不斷減持,香港敏豐更是于2017年7月,因在限制轉讓期內減持,且未及時履行報告、公告義務,被處以共計九十萬元罰款。
而在經營上,安利被指業績表現平平,政府補助占比較高。AI財經社梳理發現,2016年,安利營業收入14億元,凈利潤0.58億元;2017年營業收入14.9億元,虧損0.16億元;2018年營業收入16.8億元,凈利潤0.23億元。而在政府補助方面,2016年到2018年,金額別為0.2億元、0.2億元、0.3億元。
員工持股,曾用8倍杠桿撬動3倍收益
劇情發展至此,很多人不禁為持有公司股票的員工抱不平。
據了解,2015年,安利開始籌劃員工持股計劃。根據官網信息,籌集資金總額上限為5850萬元,其中員工自籌資金650萬元,剩下的則來自控股股東提供的借款、控股股東部分股票質押融資提供的借款。
在“第1期員工持股計劃”中,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員工累計買入公司股票453.43萬股,購買均價12.9元/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09%。
據《證券時報》稱,通過此計劃,安利用8倍杠桿撬起豐厚收益,在不考慮融資利息和相關費用的情況下,收益率達3.9倍。
2017年3月,公司實施第2期員工持股計劃。截至2017年9月22日收盤,累計買入公司股票562.82萬股,占總股本的2.59%,成交均價為10.65元/股。
雖然根據計劃,購買的股票鎖定期為2017年9月25日起12個月,但有投資者在東方財富網旗下股票社區指出,由于此后安利股價鮮少超過10.65元/股,很多員工選擇繼續持有。“現在的情況,員工受損是非常大的。”該投資者說。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