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銀幕上的共和國英雄
【視界】銀幕上的共和國英雄

電影《袁隆平》劇照

編者按 9月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42人被授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其中,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秦怡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樊錦詩被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袁隆平的事跡已經被搬上銀幕,秦怡在大銀幕上詮釋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樊錦詩的事跡正在被搬上銀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銀幕上的他們。
人物檔案
袁隆平 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榮獲“共和國勛章”。
秦怡 女,漢族,中共黨員,1922年1月生,上海市人,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藝委會顧問、一級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她堅持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主演了《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女籃5號》等30多部影片,塑造了多個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獲“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樊錦詩 女,漢族,中共黨員,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第八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是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長期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重大貢獻。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榮獲“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袁隆平
《袁隆平》:一曲生命交響樂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 莉
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創作于10年前的電影故事片《袁隆平》日前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影劇本和典型人物形象評選”中脫穎而出,成為鐫刻于中國電影藝術長廊里的70年70部作品之一。而隨著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該片編劇之一譚仲池也收獲了觀眾和朋友們的一片稱頌,被認為選題、刻畫人物很有眼光。對此,譚仲池表示,他是將該劇作為一曲“生命交響樂”來寫的。
電影《袁隆平》由瀟湘電影集團拍攝,譚仲池、駱炬編劇,史鳳和導演,果靜林飾演袁隆平。影片著重講述了袁隆平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如何在充滿坎坷的科研道路上奮力跋涉,歷經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終于將理想變成了現實的曲折經歷,同時,也生動描寫了袁隆平的愛情波折和家庭生活。劇中塑造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藝術形象,樸素真實、親切感人,既有科學家的專業素養,也有藝術家的文化氣質。尤為引人注意的是,袁隆平親自出演了老年時候的自己,成為影片一大看點。
該片自上映以來,即引起巨大反響,在一些場合放映時,甚至有觀眾自發起立鼓掌。果靜林也因在該片中的出色表現,榮獲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
英模人物一直是現實題材創作中的重點。總結該片的創作經驗,譚仲池認為有四個方面值得分享。一是必須要非常全面地了解人物。作家梁曉聲曾說,對寫作對象的了解要全面更全面、客觀更客觀。譚仲池認為這也是現實題材創作應遵循的原則,作者必須進入所描寫人物的精神世界、生活環境和工作現場。二是一定要把握時代的主題。任何英雄都是時代潮流中走出來的,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找到這個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來處理人物關系。三是藝術上要有創新,要讓老百姓喜歡看。影片中,譚仲池用了紅頭繩、篝火晚會等很多意象,讓人們看到英模人物也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情懷的普通人。他把人物放在一個大寫的“情”字里,寫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情,對學生、對親人的情,寫黨和人民對科學家的情,寫科學家對老百姓的情,如此,人物不會模式化,有了藝術高度。四是要有強烈的審美意識。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音樂、畫面、色彩等都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譚仲池在積累素材過程中,多次讀到《生命科學》這本書,并從書中的語句“種子是生命的象征”中獲得啟示,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夢想和人類生命對植物生命的探索來詩意地敘事,并以代表生命的綠色和表現果實的金色作為主色調來營造意境,使得整部作品流溢出一種清新的、充滿希望的詩意氣質。
創作談
揮之不去的感動
譚仲池
有許多人問我,創作《袁隆平》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說:我崇拜袁隆平,敬重袁隆平。由于我有機會接觸袁隆平,了解他帶領團隊培育雜交水稻的艱難歷程,深知他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真摯感情。就是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袁隆平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這就是我長期以來渴望創作電影《袁隆平》的動機。
要寫好這部電影,有以下幾個難點需要解決。從歷史跨度來講,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時間較長。從人物塑造上講,既要突出主人公袁隆平的關鍵作用和重大貢獻,又要體現集體的力量。從社會層面講,既要反映雜交水稻研究的艱難坎坷,也要揭示其科學探索的基本路徑,更要體現黨和政府、社會乃至農民群眾對此項重大科研的支持和參與。從藝術創作的要求講,既要嚴格尊重生活的真實、尊重科學,又要遵循典型創作的規律。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只有把上述難點解決了、突破了,才能抓住創作的主線和靈魂。為此,我們先后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進行采訪、閱讀資料、現場實地考察、與專家討論,使自己真正弄清楚雜交水稻的“廬山真面目”,并進入主人公及其團隊成員的心靈世界。當我們直接感觸了袁隆平當年住過的土磚屋、講過課的教學樓,進行過科研的試驗田,走過他曾經數百次經過的田埂和椰林小道時,也就走進了袁隆平豐富而深邃的內心世界。我不禁驚嘆:這是生命對生命的夢想,生命對生命的追求,生命對生命的奉獻。于是,我們選擇了以“生命的價值在于創造”作為主題,將袁隆平的人生追求濃縮在一顆小小的雜交水稻的種子里,去譜寫一曲激昂澎湃的生命壯歌。
我曾不止一次地被袁隆平深邃的思想、豁達的性格和幽默的語言所打動。這是一個多么普通而又特立獨行、多么善良而又不畏艱難、多么智慧而又謙遜寬容、多么嚴謹而又樂觀浪漫的“原型”啊!他尊重自然、尊重科學,他愛祖國、愛事業、愛學生、愛親人,他對人生的感悟體驗、對生命的認識追求都閃爍出時代的光輝。袁隆平的藝術形象應該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個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開拓者的形象。在創作中我們萌生了“四個注重”,即注重生活的真實但更追求藝術真實,注重突出主人公但又不忽視其他人物塑造,注重時代脈搏的跳動但又理性地把握“歷史因素”,注重電影的可信度但又要強調可視性和審美價值。
現實中的袁隆平,至今仍在超級雜交水稻的新領域執著地探索。我們用電影的形式為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樹碑立傳,并嘗試創新電影的表達方式。我們不用“豪言壯語”展示人物的思想境界,而是選擇特定的工作生活細節,潤物無聲地讓人物的行為和感情表達主題。同時,注重電影的審美意蘊,采取散文式結構,用交響樂章的構思來展開劇情。在全劇結尾時,我們疊印出袁隆平在現實生活中的鏡頭,讓他與劇中的記者直接對話。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電影的內容,而且讓觀眾直接感受了主人公真實的人格魅力和生活風采。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