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剪刀手拍照泄露指紋?其實沒那么恐怖
無論是指紋識別還是人臉識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非常安全的。
最近,一則關于“比剪刀手拍照會泄露指紋”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
有專家提醒公眾,在拍照時自己比的剪刀手很容易泄露身份信息,基本上1.5米內拍攝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還原出被攝者的指紋,在1.5米-3米的距離內拍攝的照片能還原出50%的指紋,只有超過3米拍攝的照片才難以提取其中的指紋。
比剪刀手泄露指紋,沒那么恐怖
比剪刀手拍照真的會泄露指紋嗎?事情沒那么簡單。
在人的幾大生物特征中,指紋是其中之一,其他的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DNA、人臉特征、虹膜等。人的指紋的特征有個重要的特點是,不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改變。當然了,每個人的指紋也是獨一無二的,否則,就不能作為身份識別了。
直觀的理解是,如果距離比較近,相機的像素足夠高,比如和當前的主流的指紋識別算法要求的精度相當甚至更高,光線足夠強,拍照的角度足夠好,那么配合以人工智能的一些修正補償的算法,理論上是可以提取到照片上的指紋特征的。
但若要想提取指紋的局部細節特征,條件會很苛刻,一般情況還是難以達到這些理論上需要的條件的。
而且,如果指紋泄露被人利用來破解手機或者指紋密碼鎖,在不法分子獲得你的指紋信息之后,還必須接觸到你的手機和密碼鎖,這又需要滿足一個條件,才能實現真正的破解。
從這一點來看,哪怕比剪刀手拍照泄露了指紋隱私,也沒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對隱私泄露多些防范,并非多余
這個消息為何會引發這么大的關注?很大原因在于關于安全方面的事,很多時候很容易被過分解讀。
這一方面來自于人性的一個弱點——恐懼。因為恐懼,所以很多時候,一點事情很容易被放大。
而且,很多安全相關的事情存在發生的概率,但沒人能準確地說明其發生的概率是多少。即使有人說出真相,也容易被淹沒。因為人們的認知有個選擇性偏差,經常是相信自己寧愿相信的,而不是事實。
不過,說剪刀手容易泄露指紋隱私,的確能提高我們的警惕性。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化,生物識別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保護生物識別特征,就是保護個人隱私。一旦到了網上,對個人而言,就會完全無法控制。若個人因此而受到侵害,后悔也來不及。
為了保護自己,就需要嚴守第一關,生物特征不要輕易泄露。這一點可能無法完全保證,但是首先要建立這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建立第一道防火墻。
就拿剪刀手這個事來說,你可以用剪刀手,但距離得遠一些,或者發到網上之前先用圖像處理軟件磨一磨。
安全無小事,首先要靠自己。就如同不久前出現的某換臉軟件,剛開始很多人并不知道可能會泄露個人隱私,不加思考地跟風玩,好在后來經過一些輿論的引導,很多人開始有自我保護意識了。照片千萬張,安全第一條,三思而后行,準沒錯。
不必因安全憂慮而放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最后,生物特征識別這個技術,是值得我們去用的,不能因為擔心安全性而放棄它。
無論是指紋識別還是人臉識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非常安全的。它在保證安全的同時,還提供了方便。
如果需要更安全,通常還有其他的辦法。就手機而言,每個APP還有自己的密碼,如果擔心安全問題,那么在APP這個部分不用人臉識別或者指紋識別,或者對于涉及花錢的APP,小金額的用人臉或指紋識別,大金額的還需要密碼,這樣雖然繁瑣點但就挺保險。
無論怎樣,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但安全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在和不法分子的斗爭中會越來越強。
因此,不能因為潛在的威脅而放棄生物特征識別這種先進的安全技術,就如同我們不能因為各種交通工具可能帶來潛在的事故而不使用它們一樣。
隨著我們生活越來越智能化,生物特征識別作為身份的標識,使用場景會越來越多。而在未來,我們也會越來越依賴它。
安全是一個體系,首先是要人有自我保護意識,還需要多重的安全技術,在此之外,還需要網絡服務提供商做好保護個人隱私,保障個人身份安全的工作。只要這幾個方面實現有效協同,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就仍值得信賴。
□劉興亮(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