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道地藥材”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民樂縣新天鎮馬均村群眾在板藍根地里除草。王鵬 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楊紅麗
柴胡浸出物含量高達22%,高出藥典標準1倍以上;當歸阿魏酸的含量高達0.137%,高出藥典標準174%;黨參浸出物高達76.9%,高于藥典標準21.9%;黃芪含毛蕊黃銅葡萄糖苷0.03%,高于藥典標準50%……這一組組數字是民樂縣種植的中藥材經甘肅省藥檢部門的化驗結果。 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縣境內海拔由北至南在1589—5027米之間,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592—2997小時,年均降水量155—501毫米、蒸發量1680—2270毫米、無霜期78—188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光照、氣候、土壤資源也讓民樂成為了多種野生藥材的理想棲息地,孕育了“道地藥材”。目前已發現的野生中藥材品種達80余種,適宜于人工栽培的有20多個品種。
8月20日,在民樂縣順化鎮新天樂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上,30多名村民正在黃芪種植地里除草,一派繁忙景象。據了解,這是順化鎮引進河北悅康志德藥業公司流轉土地1500多畝,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發展的黃芪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李敏東告訴記者,以前企業也曾在內蒙古等地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但情況不是特別理想。后來通過考察,發現民樂縣順化鎮中藥材種植自然條件優越,又是天然的道地產區,更重要的是藥用成分高于藥典標準,這讓他在民樂種植中藥材充滿信心。他說,“之所以選擇在民樂發展基地,一是看重民樂縣是一個比較正宗的道地產區,二是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越,祁連山腳下、海拔2400米左右、氣候冷涼等條件都特別適合中藥材生長,再加上河西地區是中藥材新的產區,土地沒有污染,是生產綠色有機中藥材的理想之地。”

“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同樣受益的還有當地農戶,順化鎮新天樂村村委會主任宋興財說,“我們新天樂村總共有土地8000多畝,土壤肥沃,氣候冷涼,適宜于黃芪、板藍根等中藥材的種植,前些年群眾對種植中藥材認識不足,經過這幾年的種植發展,群眾認識到了中藥材種植的好處,不但可以流轉土地得到固定租金,而且還可以讓部分不能外出的村民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南豐鄉玉帶村百合種植基地。王鵬 攝
近年來,民樂縣搶抓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和全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立足區域特點和藥材特性規劃產業布局,大力推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狠抓基地建設、龍頭培育、精深加工、市場營銷和倉儲物流等重點工作,推進中藥材產業向優勢產區聚集,基地規模持續穩定在30萬畝以上。與此同時,依托縣內專業技術人員、農民技術員和外聘專家“三支”專業隊伍,培育中藥材技術員70多名,強化中藥材技術指導服務,加快中藥材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為全縣中藥材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撐,有效促進了中藥材品質和產量的雙提升,中藥材產業得到持續發展,成為該縣農業增效的首位特色產業和群眾脫貧致富的富民支柱產業,以“道地藥材”為支撐的中藥材產業也正在成為該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