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美鐵路·重走絲綢之路】沙坡頭車站:歷代鐵路人的堅守才換來今天的沙漠綠洲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見習記者 陳垚
早上7點鐘,沙坡頭護林工區工長方勇平所帶領的治沙隊就已經開始在廣闊無垠的沙漠里進行一天的防沙固沙工作了,并且一干就是一整天。因為路途遙遠,工友們都備帶干糧和水,一天都在沙漠里待著,每到夏天這里的溫度足足能達到四五十攝氏度,條件異常艱苦。即便這樣,他們一干就是大半輩子。正是有了數代鐵路職工常年的堅守,才讓包蘭鐵路不被風沙所淹沒。

8月21日,“發現最美鐵路·重走絲綢之路”采訪團走進沙坡頭鐵路治沙林場,共同見證幾代鐵路人治沙固沙的奉獻精神,觀摩包蘭鐵路治沙成果。

包蘭鐵路是我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中衛境內六次穿越沙漠,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線路被風沙埋沒,從上世紀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開始營造防風固沙工程。通過鐵路工人的努力,鐵路兩側巨網版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

走進騰格里沙漠,已不再是從前那個什么都沒有的荒蕪之地,映入眼簾的都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沙漠固沙麥草方格。“這是沙漠固沙的第一步。”沙坡頭中衛工務段高級工程師郜永貴說,“用鐵鍬把干草深扎到沙粒中,組成一個個1米乘1米的正方形十字網格,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麥草方格了,再把網格中央的沙子分別推到干草周圍,對麥草方格進行加固,在干草附近撒上草籽,等下了雨慢慢地就會長出更多沙生植物了。”

2017年至今,經過不斷創新改進,在迎水橋至沙坡頭區段的鐵路北側,依托麥草方格建立起來的花磚壘砌而成了1.5米高、9.1公里長的高立式擋沙墻,可阻擋住95%的流沙,主要適用于戈壁封沙林地帶。
中衛工務段固沙林場職工在不斷探索,他們從藻類、地衣、蘚類結皮中提取最適合結皮的微生物和藻類,在實驗室內人工培養,將其制成釋劑,噴灑在麥草方格沙障內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結皮,通過“生物地毯”保護荒漠生態。
治沙的方式在創新,區域也從包蘭鐵路沿線逐步延展開。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