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嘉峪關市委書記李忠科:從不毛之地到“戈壁明珠” 三種精神值得永遠銘記

嘉峪關市委書記李忠科接受記者專訪。
每日甘肅網蘭州8月2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今天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0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嘉峪關市專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結束后,嘉峪關市委書記李忠科接受媒體專訪時說,回顧嘉峪關建市以來的發展歷程,“嘉峪關精神”“鐵山精神”“八棵樹精神”永遠值得銘記。
“您好,李書記,嘉峪關市70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嘉峪關這塊土地究竟擁有怎樣的精神力量,才會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記者所提的這個問題,其實許多人也想知道答案。
李忠科說,回顧嘉峪關建市以來的發展歷程,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是無法戰勝嚴酷的自然環境,讓一座現代化工業旅游生態城市,在戈壁荒灘中拔地而起。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有三個精神值得這座城市永遠銘記。
首先是“嘉峪關精神”。嘉峪關是一座移民城市,一部嘉峪關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業史、奮斗史,這其中也濃縮了“鐵山精神”和“八棵樹精神”。可以想象,當第一批建設者來到這里的時候,一窮二白,舉目蒼涼。這里不是故鄉,既沒有親人的慰藉,也沒有熟悉的自然環境,如何能夠堅守下來?如何能夠為祖國、為人民干出一番事業?就是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不服輸、不低頭、不退縮。雖然今天嘉峪關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生活顯著提升,但無論何時“艱苦奮斗”都是城市光榮的傳統、“開拓創新”都是城市發展的根基、“開放包容”都是城市自有的天性、“敢為人先”都是城市不屈的斗志,這就是嘉峪關的精神所在,永遠不能忘記。
其次是“鐵山精神”。從1955年第一批地質隊員踏上遠赴祁連山深處的探礦之路開始,到1958年各路建設大軍齊聚大漠戈壁,英雄的雄關兒女掀開了酒鋼和嘉峪關市開發建設的大幕。在艱苦的創業歷程中,廣大建設者戰勝了無數生產、生活困難,住著地窩子、燒著土煤球、吃著粗雜糧,人拉肩扛裝運設備、排除萬難投入生產,終于在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中建起了一座現代化鋼鐵企業,“艱苦創業”成為了酒鋼人的立身之本;酒鋼的建設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坎坷,但無論面對什么,酒鋼人從未氣餒消沉,總是能夠顧全大局、經受考驗,“堅韌不拔”成為了酒鋼人的頑強性格;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干部和技術人員,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來到大西北,扎根祁連山下,為酒鋼的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奉獻出了美好的年華甚至寶貴的生命,“勇于獻身”成為了酒鋼人的高尚品格;酒鋼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遇到了不少困難,經歷了各種考驗,但酒鋼人不等不靠,抓住一切機會,憑著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不甘落后的進取意識和強烈執著的發展意識,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開拓前進”成就了酒鋼人的創業發展之路。
第三是“八棵樹精神”。1952年初春,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來到了古老的雄關之下,開始了他們艱難困苦的創業歲月。為了阻擋風沙對房屋和公路的侵害,鄭占乾等同志利用工作之余,號召職工和家屬在簡陋的道班工房前種下一排楊樹,歲月更替、幾經滄桑,后來只剩下了8棵。60多年來,在一代代公路人的精心呵護下,這8棵楊樹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扎根戈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甘當路石”的“八棵樹精神”也隨之生根發芽,被一代代的嘉峪關公路人傳承發揚。“八棵樹精神”既是老一輩公路人篳路藍縷、架橋鋪路的縮影,更是嘉峪關幾代人、幾十年艱苦創業、建設家園的生動寫照。
“‘嘉峪關精神’‘鐵山精神’‘八棵樹精神’同出一源、同系一脈,是全市人民創業歷程、奮斗精神、寶貴品質、獨特氣質的反映,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寶貴精神財富、獨特精神標志。”李忠科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之所以能夠緊緊團結在一起,離不開廣大建設者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嘉峪關精神”“鐵山精神”“八棵樹精神”既屬于鋼城的開路先鋒,也屬于一代代的建設者,更屬于英雄的嘉峪關人民。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