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武威市荒漠化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輕度減緩

新聞發布會上,武威市委書記柳鵬用圖片展示青土湖今昔巨變。
每日甘肅網蘭州8月29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0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武威市專場新聞發布會。 武威市委書記柳鵬在發布會上就生態保護建設回答了記者提問。
“武威的生態環境特征可以用‘兩個極其’來概括,就是: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這也是武威最基本的市情。”柳鵬說,說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是因為武威市南部祁連山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北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是全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也是防沙治沙的重點之一,這些都決定了武威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武威水資源極度短缺,全市人均水資源不足全省的1/2、全國的1/4。武威有水就是綠洲,無水就是荒漠。
他說,近年來,武威市深刻汲取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教訓,弘揚八步沙“六老漢”當代愚公精神,提出“反彈琵琶”打好全域生態文明建設主動仗。確定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的總體思路,提出堅持“三個更要注重”(既要注重當前、更要注重長遠,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既要注重經濟發展、更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三個統籌”(更好地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工作原則。取消市級對民勤、古浪、天祝三縣GDP等主要經濟指標考核,將生態文明建設占縣區政績考核得分權重由2015年的10.64%提高到21.13%,樹立了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具體實踐中,謀劃項目必須進行“三性”論證,招商引資堅持招大引強、選商選資,堅決杜絕帶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冒黑煙”的項目。
柳鵬告訴記者,在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武威市堅持加減法并用。“減法”就是堅決整改整治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扎實推進祁連山和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反饋等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清零,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減少存量、遏制增量。“加法”,就是實施國土綠化倍增行動,概括起來也是八個字:應綠盡綠、見縫插綠。近兩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87.4萬畝,每年義務植樹1000萬株以上,僅2018年全市新增城市綠地面積就是前5年總和的1.3倍,實現了造林數量和質量的新突破。通過這些舉措和措施,全市生態環境不斷好轉。
武威是全國荒漠化、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騰格里沙漠在武威82.6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9.3%,巴丹吉林沙漠有70萬公頃,占14.9%。全市荒漠化和沙漠面積分別占到國土總面積的66%和46%,風沙線長達654公里。通過堅持不懈的治理,沙進人退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甘肅省第五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武威市荒漠化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輕度減緩。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