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南方姑娘啊!” 百名上海支甘老人走進《敦煌女兒》演出劇場追憶“芳華”

9月3日晚,滬劇《敦煌女兒》在蘭首演。演出結束后,1967年甘肅民航在上海招飛選中的首批上海來蘭空姐曹劉珠老人(右一)走上舞臺,與現場觀眾見面。
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占)“我也曾經是南方姑娘啊,劇中樊錦詩的扮演者茅善玉吳儂軟語的腔調,勾起了太多50多年以前我從上海初到甘肅時的回憶!”9月3日晚,以“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為創作題材的滬劇《敦煌女兒》在蘭州音樂廳精彩上演。演出結束后,1967年甘肅民航在上海招飛選中的首批上海來蘭空姐曹劉珠老人不禁潸然淚下。
“外有飛沙走石和‘惡狼’,樊錦詩千里孑身從繁華家鄉來到困苦高原,思戀人而不得,屋內唯有青燈照壁,屋外便是風沙漠漠,但她憑著對敦煌的熱愛,將“飛沙作響”當作“江南小溪淙淙”,便留了下來。此后數十年,與平沙落雁慈悲佛陀相伴,亦不覺伶仃孤苦。”
這是《敦煌女兒》第二幕演繹的樊錦詩初到敦煌第一夜時的情景,看到這里,今年74歲的曹劉珠老人也想起了52年前自己來到敦煌時的艱苦。“我們首批從上海來甘的10個空姐,一下火車看到的就是土路,吃不慣、住不慣、用不慣,每天晚上都要集體哭鼻子,廁所都是在屋子外邊很遠的地方,外有飛沙走石,晚上上廁所一個人都不敢出去,那時的條件真的是想象不到的艱苦……”
“蘆葦療養院,一片好風光,天是屋頂地是床,青枝綠葉作圍墻……”言及此,曹劉珠老人竟用吳儂軟語唱起了滬劇《蘆蕩火種 蘆葦療養院》的戲詞,語調中盡是濃濃的思鄉情意。
“看到劇中樊錦詩的形象,就想起了我自己的情景。當年我才17歲啊,我也曾經是南方姑娘啊,一個人離開上海,在當時那么艱苦的環境下扎根大漠,為了夢想,堅守了半個多世紀。”曹劉珠哽咽道。
1967年,曹劉珠來到敦煌,參與建設了敦煌機場,后來又到了蘭州中川機場。“中川機場建設初期,都沒有房子可以住的,我們住在窯洞,航線也只有上海、北京、烏魯木齊3條。”
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是一旦談起甘肅,曹劉珠卻是深情款款。“甘肅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奮斗過的地方,也是在這里,讓我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偶,甘肅的發展速度一天比一天快,堅守甘肅的五十多年,我不僅無怨無悔,而且十分自豪,我深愛著甘肅的一草一木。”

上海支甘老人代表走上舞臺與現場觀眾見面,并和劇組合影留念。
當晚,包括曹劉珠老人在內的100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援西北建設,從上海千里迢迢來到甘肅、扎根甘肅,奉獻了青春年華的老人,走進演出劇場觀看演出,追憶“芳華”。演出結束后,邀請其中的8位代表走上舞臺,與現場觀眾見面。當他們走上舞臺時,觀眾用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向他們表達著崇高的敬意。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