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薅羊毛”判了!注冊20萬個假賬號薅走奶粉2萬多桶
90后小伙這樣“薅羊毛”,判了!注冊了20萬個假賬號,薅走奶粉2萬多桶
羊毛雖好,但別瞎薅!
近年來,用戶利用網絡平臺漏洞“薅羊毛”現象時常出現,“羊毛黨”多會抱著“我憑本事薅到羊毛有什么錯”的想法,事實上因“薅羊毛”而被追究法律責任的不在少數。
據海淀檢察院官微消息,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黃小天(化名)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向法院提起公訴。經過法庭審判,被告人黃小天當庭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
來 源丨本文綜合自: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陳垠杉)、海淀檢察院微信、@中國之聲 、檢察日報正義網、珠海網警巡查執法、錢江晚報(華煒 陳鍇凱 潘航)、經濟日報等
利用技術漏洞,注冊20萬個賬號
薅走奶粉2萬多桶!
據悉,黃小天出生于1993年,初中肄業的他對計算機技術情有獨鐘,也十分了解市場上經常做優惠活動的一些商家信息。
2017年,黃小天發現一家專做母嬰用品的app在針對購買奶粉用戶進行優惠活動,廠家為了鼓勵注冊半年以上老用戶首次消費,規定優惠活動為:老用戶首次消費購買奶粉,買一桶送一桶。
針對這一優惠活動,黃小天在之后一年的時間里,使用腳本程序批量虛假注冊了該app的20萬個賬號。
但在上述賬號注冊半年以后,當黃小天試圖用該批賬號參加商家買一桶送一桶的優惠活動時,黃小天發現由于賬號注冊過程中缺少必要審核信息,這批賬號無法登陸正常的商家app客戶端。
為了成功實現薅羊毛,黃小天轉而研究商家的app安裝包,并成功對該app客戶端進行了攻破,將app的一些驗證功能進行修改,終于讓自己注冊的虛假、非實名賬號能夠成功登陸商家app客戶端。
隨后,黃小天通過互聯網銷售了2萬余個這種虛假注冊的賬號,這些虛假賬號配合他自己開發的冒牌APP,最終讓活躍在網絡中的羊毛黨們又一次成功薅到了商家的羊毛,而黃小天也從中獲利六萬余元。
在審判中,被告人黃小天供稱,他一共注冊了20萬個賬號,篩選出兩萬多個可以參加“奶粉買一贈一活動”的賬號出售謀利,而通過這個途徑買奶粉的的“羊毛黨”,薅走的奶粉總共約兩萬多桶。
類似的案件不止這一起。
4對情侶修改代碼后領優惠券
瘋狂“薅羊毛”購物
今年7月,杭州鐵路喬司派出所接到北京朝陽公安分局協作請求,要求查控8名涉嫌非法盜刷優惠券的盜竊嫌疑人。
事情是這樣的:
今年初,在杭州工作的河南小伙刀刀收到同事阿繆微信分享的修改代碼領優惠券的教程,介紹如何在4個品牌服飾官網領取優惠券。按照教程,刀刀輕松進入A品牌網站后臺,修改代碼后領取優惠券并成功購物。
當天晚上9點,刀刀與老鄉吉吉約會,分享了這個教程,兩人修改代碼后,刷出15張100元至200元的優惠券,陸續購買了不少衣服、裙子。
無獨有偶。同樣是這天晚上,一對90后小夫妻也盜刷了優惠券。
當天晚上11點37分,貝貝在賺客吧論壇看到了帖子,身為網絡科技公司培訓主管的貝貝按照教程得到了一張200元優惠券,成功買下一條褲子后,他告訴了老婆嬌嬌。
在隨后的12個小時里,兩人先后修改代碼刷了10張優惠券,買了10件毛衣、褲子、裙子等物。
次日凌晨,租住在杭州的木木點開了同學胡某發的教程鏈接。從事IT行業的他看完教程覺得太容易了,起身用電腦登錄A品牌官網領取到200元優惠券,花74元買了一雙價值274元的鞋。
看到教程介紹可以重復領取,木木跟女友玉玉說了,兩人隨即開啟瘋狂購物模式,玉玉上網選衣服,木木負責修改代碼非法領取優惠券結賬。
一個小時出頭,兩人共盜刷了21張200元優惠券,實際付款123.5元,在兩個服飾品牌官網購買了價值4323.5元的衣物。
同一時間,一對租住在余杭福鼎家園的情侶,用平均三分鐘一只包的速度,在某品牌官網快速買了10只包,共計價值1615.2元,用12張優惠券和215.2元結賬。中午11點,兩人繼續一個選、一個修改代碼刷優惠券買單,到次日下午兩點出頭,兩人共領取優惠券19次,花460.7元買了價值3260.70元的包包、衣服和鞋子。
事后,這四對情侶均搬離了原租住處。
“薅羊毛”代價可不小,涉案情侶全部被捕。
5月17日,幾家被盜刷的服裝品牌的母公司報案稱,公司計算機系統被非法侵入,優惠券被盜刷。
鐵路喬司派出所在接到北京警方協作請求后,很快將這四對小情侶全部抓獲歸案。報案時裝公司優惠券被盜刷案杭州地區的涉案人全部抓獲。
警方提醒:類似這種利用商家漏洞,使用技術手段獲取不當利益的“羊毛”不能薅,情節嚴重或者數額較大的,散布消息、惡意“薅羊毛”的都有可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信用卡“積分兌換”成重災區
近年來,因為薅羊毛出現的社會熱點事件不在少數,也有一些羊毛黨薅羊毛把自己薅進了看守所。
信用卡“積分兌換”,這個曾經被“薅羊毛”愛好者視為快樂源泉的領域,如今已被不少違法犯罪分子盯上,多家商業銀行、電信運營商、電商平臺均成為受害者。
據@中國之聲 報道,1996年出生的冉某在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虛構商戶身份,利用多個交易平臺,使用自己名下的多張招商銀行信用卡以虛假購物和消費的方法,產生虛假交易額累計人民幣1600余萬元,由此獲取招商銀行信用卡消費積分300余萬分,兌換航空里程、酒店積分、禮賓服務等,經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評估,最低價值人民幣12萬余元。
冉某的家屬向招商銀行退賠了全部贓款,冉某因詐騙罪被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
冉某認為量刑過重提出上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冉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財物,數額巨大,決定維持原判。
合法、非法“薅羊毛”的界限在哪里?
不少網友認為,清理非法“薅羊毛”行為,有利于維護廣大信用卡用戶的合法權益;但也有網友對某些信用卡“薅羊毛玩家”表達了憂慮,擔心這些玩家會在不經意間觸碰法律底線。
那么,合法、非法“薅羊毛”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業內人士表示,合法“薅羊毛”和違法犯罪的詐騙行為,其核心區別在于消費和信息的真實性。
也就是說,前者使用自己真實的信息進行了真實的交易,用積分兌換的禮品不論是轉贈還是出售都沒有問題;但后者使用的是非法獲取的他人信息,進行的是虛假交易,這就屬于欺詐行為,如果數額足夠就有可能構成犯罪。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岳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