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錦江區解碼“城市更新” 原創畫廊街區讓藝術看得見摸得著
本報記者 吳亞飛
8月21日,成都錦江河畔合江亭,從龍門碼頭而來的游船陸續停靠,游客走下船來,即可來到大川巷·派叁畫廊藝術街區。
150米的大川巷內人頭攢動。這里一頭正對著成都東門城墻遺址,一頭連接錦江,過去是“快遞一條街”,自今年1月開始改造,僅5個月面貌便煥然一新。
如今這里是全國首條原創畫廊街區,老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藝術在此碰撞、融合,煥發出新活力。
協同治理
探索中心城區老舊街區轉型機制
在大川巷入口,豎立著一排排橫豎網格形成的金色支架,有些做成照片墻,展示社區居民捐贈的街區老照片;有些裝上抽屜,拉開就可見居民捐贈的舊物,喚起鄉愁記憶;還有錄下老成都口音的“回音壁”、游客留言區……
“這里不僅是一處市民游客的互動區域,也成為聯系當地社區居民的情感紐帶。”錦江區合江亭街道主任張驍勇介紹。
改造前的大川巷,集合了近10家快遞公司以及小餐館、麻將室等,街區內貨物囤積、車輛擁堵,居民進出都不方便,更談不上吸引游客。在去年底的一場壩壩會上,街道、社區、企業、群眾圍坐共商共議,一起為大川巷勾勒出新樣貌。
一方面,錦江區引進域上和美集團作為市場主體,負責街道的運營;另一方面,合江亭社區黨委成立鏜鈀街街區商協會,由街區規劃師、居民代表、社區工作人員、商家代表共同組成,將街區的業態準入、風貌品質、經營秩序等納入協商共治。
在具體實施中,一套“分工明確”的制度搭建起來:街區外圍風貌打造,協調聯動相關資源等,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街區商協會集納居民意見,在引進新業態時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容量,進行評估和準入;街區打造完成后的業態衍生、創建消費場景等,交由市場主體負責。
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貫穿始終。“搭建居民可參與的公共空間”“風貌打造中體現當地老城墻的特色歷史文化元素”……合江亭街道城管科科長鐘濤表示,社區居民為街區改造集思廣益,增強了大家的參與感、凝聚力。
全國首創
現代藝術走入街巷更有溫度
藝術家臨街作畫,市民游客喝茶賞畫,臨走還可以順手買幅畫回家……“現代藝術不必‘居廟堂之高’,走入街巷,讓普通市民欣賞、消費,更有溫度和活力。”街區藝術品銷售顧問王安勇說。
按規劃,派叁畫廊藝術街區由大川巷、大安正街、青蓮上街三條街巷構成,形狀剛好如同圓周率“π”,由此得名“派叁”,取其生生不息、創意無限之意。大川巷是開篇之作。
整條街區以原創畫廊為核心,目前已開設“非北”“上上空間”“無相”等獨立畫室,以及10多家配套輕食餐飲、酒吧等。同時,派叁畫廊藝術街區也是“夜游錦江”的重點項目,白天是原創畫廊藝術街區,夜晚是藝術夜市,將成為品味錦江的全新窗口。
域上和美集團董事長邱偉談到,成都極具包容性,既有人文底蘊又有良好藝術品位。因此,集團選擇在成都嘗試打造這一藝術空間,“下一步將依托錦江公園帶來的人氣和商氣,打造文商旅融合消費新場景。”
他的觀點也得到了鏜鈀街街區商協會會長、街區規劃師王亥的認同。王亥認為,成都中心城區大拆大建已經結束,城市的有機更新需要下更多“精細功夫”,也是落實“中優”政策的必然選擇,撬動市場力量植入新業態、讓老舊街巷重煥生機正是老城更新的現實路徑。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