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拉開大幕 天府之國迎來世界多國優秀詩人
九月金風滿蓉城,四海群賢襄盛舉。在這詩意盎然的季節,來自全世界多國的詩人們,來到成都與四川本土的詩人齊聚一堂,將開啟為期一周的詩意之旅。9月4日,隨著中外詩人們陸續抵達新華賓館,由成都市文聯等單位主辦,五糧液集團、《草堂》詩刊社等承辦的2019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也拉開了大幕。詩歌周提供了一個“以詩會友”的平臺,讓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近百名中外優秀詩人們,通過詩歌,與成都這座城市,與彼此的心靈,進行連接。
在連續成功舉辦兩屆的基礎上,成都國際詩歌周品牌活動已經積累了良好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每一屆詩歌周都會有一個主題。比如第二屆的主題是“成都與巴黎詩歌雙城會”,而今年第三屆以“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為主線,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在接待儀式上,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組委會秘書長、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說,詩歌是人類文化藝術的精粹,是天地立心的情懷,是時代發展的號角,是燭照靈魂的火炬,以超越膚色和地域、超越民族和語言的獨特品質,生生不息地推送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天府成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在這片詩脈綿延的沃土上,詩壇大家燦若星河,詩歌佳作浩若煙海,成都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優雅的城市氣質、獨到的生活美學,成為蜚聲中外的詩歌之都。詩歌,已成為成都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和血脈,成為成都鮮明生動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成為成都市民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文化風潮。”
梁平還提到,“今夜,我們以詩相聚,友誼長存。歡迎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充分品味成都,體會成都,感受成都花團錦簇的城市風采和獨具特色的人文魅力,感受成都詩意生活中的蜀風雅韻、中國氣派和別樣精彩。”
第一現場
英國詩人直呼:我又回到我的第二故鄉!
詩人們對成都,對詩歌,有著怎樣的認知和期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報到現場,面對面采訪到了中外多位詩人。
他們都是第一次來成都“成都是個好地方”
首先我們遇到了來自加拿大的默罕默德·納卜漢,他笑著對記者說,“成都是個好地方。我得知,許多參會詩人,跟我一樣,也是第一次來到成都。我非常希望和他們有更多的交流。”納卜漢曾經是一個郵遞員,因為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詩歌,從而走上寫詩的道路,他深深愛上了這種“心與心”的交流方式,“比起通過物質與他人交流的方式,太過平凡,我更喜歡詩歌所提供的深入交流的可能”。
土耳其女詩人希拉勒·卡拉汗也是第一次來中國,她希望能夠成都國際詩歌周能夠成為中土兩國在詩歌上的橋梁。“這次跟我一起來的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就是土耳其的著名詩人,我倆代表土耳其來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希望明年能夠有更多的土耳其詩人到來,讓成都聽到更多的來自土耳其的聲音。”
美國女詩人徐貞敏是個“成都通”
美國女詩人徐貞敏是一個“成都通”。早在1994年,她就跟朋友一起坐了三十六個小時的火車來到了成都;1995年,她跟妹妹一起,坐火車去了云南,之后又從云南到了攀枝花、峨眉山、樂山等。現在她幾乎每年都來成都兩三次。她曾經去拜謁過望江樓的薛濤像,在拜讀杜甫的作品之后又慕名去杜甫草堂。武侯祠也來過很多次,特別喜歡武侯祠的古建筑。徐貞敏說,這些木結構建筑讓她讀懂了成都的歷史和風韻。
由于她愛上了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因此她從事中文現代詩的研究。今年的成都國際詩歌周,她早早抵達了現場,在接受采訪時,用中文朗誦了兩首她自己寫的詩歌,其中一首跟成都有很大的關系。
英國詩人、詩歌翻譯家曾將四川詩人的詩作翻譯到英語世界
與眾多首次訪蓉的外國詩人不同的是,對英國詩人、詩歌翻譯家白潔蓮而言,她此行更像是“回家”。“成都可算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次很高興有機會回到成都。”2004到2016年,白潔蓮因文化交流的工作在成都生活了12年,“就在桐梓林”。
她透露,離開成都后,她幾乎“天天都在想成都。”她說,這次回來,想再吃麻婆豆腐和火鍋,想再去杜甫草堂,再去金沙遺址看看古蜀文物。現在,從事詩歌翻譯的白潔蓮,還將中國多位當代詩人的作品翻譯成英文,傳播到英語世界的讀者群中。“四川的詩人中,我曾經翻譯過梁平、桑眉等詩人,也包括很多描寫成都文化的詩”。她還透露,成都詩人的詩在英語世界很受歡迎,但目前外國人了解最多的還是中國古詩,這次會議是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現代詩的一個機會。
本土詩人李永才:通過詩歌讓世界了解成都
四川詩人李永才已經是第三次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他說:“成都要建世界文化之都,需要有世界元素的國際化文化活動為載體,詩歌周就是很好的文化載體。通過前兩次成都國際詩歌周,我接觸了更多的世界詩人,了解到更多的世界文化。詩人是一個用自己獨特眼光、內心感受,以文化的方式以敏銳的視角觀察世界、觀察日常公共生活,通過對日常公共生活的審美,結合內心的體驗與審美,經過自己的思考、轉化和提升,從美學、哲學甚至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人類思考生命,思考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各種關系。成都是詩歌重鎮,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與詩學價值和審美眼光。通過詩歌讓成都走向世界,也通過世界詩人的描繪讓世界了解成都的審美與文化氣象并傳播出去!”
專訪韓國詩人“到成都親自實地感受智慧、詩意和大愛”
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邀請到的外國詩人當中,都鐘煥、郭孝桓是來自韓國的著名詩人。據組委會介紹,都鐘煥不僅是詩人,還曾擔任過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兩位韓國詩人報到后,便前往都江堰參觀。
9月4日傍晚,他們在新華賓館大廳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雖然兩人都是第一次到成都,但他們都通過閱讀《三國志》《三國演義》以及杜甫李白的詩歌,對成都、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令人欽佩。
封面新聞:你們剛到成都,就去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總體有什么感受?
都鐘煥:很早就知道都江堰是2500年前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工程,通過都江堰之行,對“中國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發源地之一”這個說法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郭孝桓:我在都江堰感受到強烈的東方精神。一般西方人面對困難都是對抗和戰勝,東方人是接受并與之合一再因勢利導。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把水分成兩股后再分成四股,人與山與水融為一體。這種選擇接受而不是對抗的態度,也正是詩歌的精神。
封面新聞:請二位談談對成都以及成都詩歌的印象,不管是從典籍上讀到,還是第一次到成都親身感受的。
都鐘煥:杜甫曾在成都居住,四川是李白的故鄉。在我們的印象中,成都就是詩歌的故鄉。韓國人愛讀《三國演義》,成都就是劉備、諸葛孔明的所在地。在我的政治生命中,遇到過絕對不能失敗但還是失敗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想起劉備生前最后一戰夷陵之戰,他在這場戰爭之中失敗了。這給我很大的啟發。要想獲勝,不僅要有趙云的勇氣還要有諸葛亮的智慧。此外,2008年四川發生汶川地震,我在韓國通過新聞了解到許多地震中發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深有感觸的我,還曾創作發表過兩首詩,一首《地震》,一首《乳房》。其中《乳房》是根據江油蔣曉娟為地震嬰兒哺乳的故事創作的,我認為她當時的行為,代表了全人類所有母親的形象。綜上所述,成都是一個讓我感受到智慧、大愛、詩意的地方,是我一直想來沒來過的地方。這次我來成都參加國際詩歌周,一個非常的心愿就是:到成都親自實地感受這些存在。
郭孝桓:成都還是中國現代詩歌重要發源地。中國朦朧詩群體里的不少詩人都是成都出來的。我想,也正是因為有了李白和杜甫,才使得作為詩人的我們,有緣分來到成都。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曾寫道:多讀詩書命亦佳。
封面新聞:兩位希望通過成都國際詩歌周收獲一些什么?
都鐘煥:作為一位曾經擔任過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的人,我希望成都能成為中韓交流的橋頭堡。作為詩人,我對成都的現代詩人,比較熟悉的有梁平先生。他曾三次訪問韓國。此外,我了解的中國詩人還有舒婷、王家新以及翟永明。我在韓國讀過《母親》組詩。這次來成都,我也希望與更多的中國詩人有深入的文學交流。
郭孝桓:我是一個韓國當代詩人。我除了寫韓國題材的詩,還寫過跟中國東北、長江黃河、三江源有關的詩。這次來到成都,我也非常期待,能以成都為題材寫詩。比如這次去都江堰,我就非常受啟發。尤其是在人和自然如何和諧地相處方面。此外,在參觀都江堰時,那里的千年烏木也給了我不少靈感。我和中國云南詩人雷平陽是好朋友,他有銳利的詩歌意識和敏銳的觀察力,我想在創作前和他好好討論一下。
哥倫比亞詩人費爾南多夫婦:
坐地鐵逛天府之國 感受成都的熱情
9月4日下午,哥倫比亞詩人費爾南多·倫東和夫人、詩人格洛麗亞·查瓦達雙雙來蓉,非常熱情地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采訪,表達了對成都國際詩歌周的期待,尤其對成都人的友善表示贊賞。兩人上午已經坐地鐵去逛了一圈,感受到成都的熱情與友善。
“希望詩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
中國詩人趙麗宏在推薦費爾南多·倫東的詩時曾評價:“費爾南多·倫東是一個創造奇跡的人。他于1991年創辦了麥德林國際詩歌節,克服種種艱難險阻,以驚人的耐性和魄力,將這個南美的詩歌節辦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詩歌節。我去年曾應邀出席麥德林國際詩歌節,見識了它詩意飛揚的感人氣氛,詩歌節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在各種場合吟詩交流,開幕和閉幕的朗誦會吸引了上萬聽眾,詩歌節成為這個城市的盛大節日。”
費爾南多曾經來過青海和自貢,在他眼中“成都是個有聲望的城市,非常著名,歷史非常悠久,現在因為‘一帶一路’而更加引人矚目。很高興來到這里,也非常期待詩歌周的活動。因為可以認識很多人,大家可以在這里聚集和交流。”
“中國詩人,我了解李白杜甫和吉狄馬加”
成都國際詩歌周,世界各國的詩人以詩歌之名歡聚,詩歌成為最通用的語言。費爾南多希望詩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他渴望和平,希望人類之間團結。談到中國古代詩人,他說:“我了解到中國詩人杜甫曾遭受過一些苦難經歷,我對他那個時代的苦難感同身受。我還知道李白的詩和酒文化。”
對中國當代詩人,費爾南多尤其提到吉狄馬加:“很多中國詩人的詩集在拉丁美洲出版,吉狄馬加的三本詩集在麥德林出版。麥德林國際詩歌節已經舉辦了快三十年,有170多個國家參加過。成都國際詩歌周是個多元化的活動,我想通過參加詩歌周了解一些有關中國自然、古代歷史的文化。現在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大家團結起來,讓詩歌在未來有個更好的前景和地位。”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成都人非常友善”
費爾南多的夫人格洛麗亞·查瓦達也是一位詩人,她的詩歌以人文為主。她向記者透露,今天他們已經在成都坐了地鐵,深切感受到成都人的熱情與友善。“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受傳統文化影響,從小就知道尊老愛幼,大家都相處得非常愉快,很團結。詩歌是人類都喜歡的一種交流方式,參加國際詩歌周,能讓人們彼此變得更親切。”
《詩歌月刊》主編李云:
“中國詩歌與世界交融,四川詩人貢獻巨大”
安徽詩人、《詩歌月刊》主編李云是第一次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9月4日下午,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報到現場,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李云,他侃侃而談。
封面新聞:安徽也是詩歌大省,您如何看待四川成都的詩歌氛圍?
李云:成都的詩歌氛圍很活躍。四川是文化大省、詩歌重鎮。有好幾本詩歌雜志,非常精品和高端。成都是我向往的圣地。我1996年在《星星》詩刊發表過作品,作為詩人,我對蜀文化心里是崇拜和仰視。
封面新聞:您是《詩歌月刊》主編,能談談對成都詩歌雜志的感受嗎?
李云:成都的老牌詩歌雜志《星星》,近年崛起的《草堂》詩刊,都做得很好。成都之所有一批現代詩歌發展得這么好,是因為有那么一批人在為詩歌打工,為文化建設做出了努力。老一輩的有流沙河先生,現在有梁平、龔學敏,他們為四川的詩歌事業發展做出過努力,使四川詩歌的起點更高。中國詩歌與世界詩歌交融大踏步地挺進,四川詩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封面新聞:對成都國際詩歌周有什么期待?
李云:我帶著學習的心情來。看到行程安排很細,很豐富,既強調世界交融性,比如與外國詩人的文化交流,用詩歌說好成都,就是用詩歌載體弘揚成都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符號,講好中國故事成都篇。活動也非常接地氣,既有世界視野和東方文化的表達也有群眾的參與,這是其他詩歌節沒有的。我還希望多聽聽國外詩人的發言,了解詩歌新的動向。此外我還期待向成都的詩歌雜志同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本版稿件采寫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吳德玉 閆雯雯 實習生 張諶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