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敢動?小心肌肉萎縮關節僵
李阿姨不慎小腿骨折了,術后她怕影響骨折復位,遲遲不敢活動,最后導致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神經還偶爾出現麻和痛的情況。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科主任劉剛說,像李阿姨這樣的病人不在少數,骨頭是長上了,但是關節的功能沒有了。這時候才想到康復,往往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小腿骨折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很重要。
早期可進行踝泵練習
小腿骨折早期手術恢復形態,后期促進骨折愈合,但要注意骨折早期盡量休息,過早的鍛煉只會適得其反,但不鍛煉或者鍛煉得不對也不行。建議患者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康復科醫生的指導進行功能鍛煉,能防止關節僵直和肌肉萎縮。
劉剛說,小腿的骨折,有時候會靠近膝或者踝關節,貼近關節面的骨折往往比較麻煩,需要用夾板等關節固定的裝置進行保護,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恢復期要防止長期的關節制動而造成的關節攣縮。
小腿骨折一般術后一周可以出院,早期即傷后一到兩周,此時傷肢腫脹、疼痛,可在家里進行踝泵的練習。踝泵練習只需要躺著床上, 整條腿不用動,只做屈伸腳腕的訓練,即腳尖向下踩和向上勾兩組動作。這樣小腿的肌肉就會收縮和放松,可以促進整個下肢的循環。跖屈(腳尖向下踩)的時候小腿三頭肌收縮變短,脛骨前肌放松伸長;背伸(向上勾腳尖)的時候脛骨前肌收縮變短,小腿三頭肌放松伸長。
這兩組相對應的肌肉在收縮的時候就像泵一樣把血液和淋巴液擠壓回流,放松的時候新鮮的血液就又流進去了。這個練習看似簡單,但對于預防及幫助消退下肢傷病、手術后腫脹的作用非常大。另外,它的活動量很小,身體和腿都不用動,只是腳腕在動,所以對小骨骨折病人早期恢復來說是非常安全而有效的,可以防止水腫和術后的疼痛。
中期主動活動可增多
小腿骨折后康復訓練的中期,即傷后兩周至骨折的臨床愈合,此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患處日趨穩定。除了繼續做踝泵訓練外,可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
在病情恢復良好的情況下,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比如進行患肢負重練習,雙腳開立,骨折一側的肢體間斷性地負擔自己體重,即身體重心的左右移動,注意體重負擔不要超過50%。兩到三周可以逐漸增加患肢負重的比例。這時候也可以借助拐杖或者其他支撐的器具緩步行走。
傷后五到六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在家可備一個酒瓶,雙腳踩著酒瓶在地上滾動。這個恢復期基本應該要恢復正常行走,下蹲、上下樓梯都沒有問題。但要避免跳躍等劇烈運動,涉及跑、跳等至少要三個月以上才能進行。
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電刺激、針灸、中藥熏洗、浸泡及步態訓練等。在正規醫院康復科正規的康復理療下,可更好地消除水腫,恢復功能。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