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步態也能識別睡眠質量
辛理
人一生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充足的睡眠是良好健康的重要前提。當今社會中,人們有強烈的監測自己睡眠狀況的需求。
新技術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監測和改善睡眠提供了便利。睡眠質量可以通過客觀的身體指標和行為或主觀感覺來評估。多導睡眠圖在臨床研究中已被廣泛應用于睡眠評估,但存在著價格昂貴、侵入性、耗時、不實用等缺點。智能手機和智能手環也可用于睡眠活動監測,然而用戶必須戴上它們或把它們靠近身體才能進行測量。個人對自身睡眠的主觀看法也很有價值,然而自我報告的睡眠質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當運動員或患者需要每天評估睡眠質量時,主觀報告的方法并不適用。
步態反映一個人走路和移動的方式,它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和健康狀況。睡眠和步態會相互影響。一方面,睡眠異常會影響步態。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的人的步態速度比每晚睡眠時間為6-6.8小時的人慢3.5%。另一方面,步態對睡眠也有影響。人們發現每天行走10000步,4周之后可顯著改善睡眠質量。同時,睡眠質量對日常能量消耗有影響,而日常能量消耗與步態高度相關。因此,研究者期望通過步態來測量睡眠質量,這種方式更生態,侵入性更小。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消息,該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使用微軟Kinect攝像頭這一非侵入性工具對用戶的步態行為數據進行收集。該攝像頭捕獲人體25個主體關節的3維加速度。它具有非侵入性、低成本、易于使用的優點,而且在早期研究中也被確認在捕捉日常步態和臨床環境中的實時步態模式方面是完全勝任的。
該研究共招募56名志愿者,志愿者首先填寫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經過簡單練習后,在矩形地毯(6米×1米)上自由走動2分鐘,并被放置在地毯對角線上的兩個Kinect傳感器記錄下其步態數據。
數據收集以后,研究者經過一系列專業處理,可以對志愿者的睡眠質量進行預測,實驗結果證明,這種預測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測量睡眠質量的方法。步態數據收集過程是非侵入性的和生態化的,結果同時也表明步態模式可以很好地表征睡眠質量。
該研究成果已被國際期刊PloS one錄用并在線發表。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