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凍”不能太盲目 宜薄衣多層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副主任中醫師鄭艷華
進入深秋,天氣進一步轉涼,即便陽光燦爛,秋風襲來時寒意也明顯加重。南方還談不上冷,但溫差也在明顯加大,不少人未能適應這種變化容易著涼。但有人堅持按“春捂秋凍”的說法,認為不必太早添加保暖衣物。不過,你也許聽家里老人說過“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深秋時節,合適的穿著對養生防病也很重要,特別是體弱、陽氣不足的人群更莫盲目“秋凍”。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許詠怡
莫盲目固守“秋凍”
俗話說“春捂秋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副主任中醫師鄭艷華認為,“秋凍”事實上是針對初秋時節,大約是立秋到白露之間的這一段時間。進入寒露之后的深秋,天氣從涼爽向寒冷過度,我國南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氣候差異大,北方有明顯降溫。廣州秋涼相對來得遲,可以根據氣溫和個人的體質延長“秋凍”的時間,不必過早、過快地添加衣物。
鄭艷華解釋說,在廣州,由于夏季的余暑對人體尚有影響,因此身體健康的普通人適當少穿一點,以身體不覺得冷為宜,使夏季余暑得以發散,可避免暑熱內留對秋冬季收藏不利。這也是順應秋天保養陰津、陰氣內守的養生特點。
不過,“秋凍”這件事要因人而異。進入深秋,要時刻關注氣候變化,明顯降溫時應及時增減衣物,不要盲目固守“秋凍”。老人和小孩,以及一些大病、久病身體虛弱的人群,整體的身體狀況處于衰退或發育尚未完善的階段,生理功能相對差,抵抗力弱,還是要多加小心。特別是陽氣不足的人群,比如老寒腿的患者,長期痛經、月經不調的女性,更要注意保暖,莫盲目“秋凍”。
秋涼添衣宜薄衣多層
鄭艷華說,秋涼添衣宜薄衣多層。一般大白天上身可以穿薄些或穿寬松點,以將夏季余暑清出體外為宜,但不要露肚臍,也要避免頸肩部的裸露。下身可以改穿長褲,最好不露腳踝。有些年輕人喜歡穿破洞的褲子,最好避免膝蓋部位的暴露。她從中醫的角度解釋說,下半身正常的穿著或是略保暖的穿著,可以保護人體的陽氣。
雖然已入深秋,眼下廣州白天的最高溫度還高達30℃,早晚比較涼快,但一到中午秋陽高照,還是有明顯的熾熱感。不少人每天出門還穿著夏裝,秋風一吹,還是有些寒意,抵抗力下降時便容易著涼。建議一早出門可多穿件長袖薄衫,薄衣多層,中午覺得太熱了方便脫除,傍晚氣溫下降了再重新披上。
泡腳可暖身 但也要有度
“寒從腳下生”“足底暖全身益”,鄭艷華說,泡腳是秋冬下肢保暖的一個好方法。除了艾葉,姜、鹽或花椒,這些廚房用料都可以作為普通人日常泡腳的材料,一般在泡腳水中加一味就可以了,比如秋冬手腳易冷的人群可用艾葉煮水(或用熱水浸泡艾葉20分鐘)用來泡腳;不過容易上火的人或用艾葉泡完腳易咽痛口干的人不宜天天用艾葉水泡腳,一周兩次就足夠了。而外感風寒的人,則可適當用生姜加鹽煮水泡腳,泡得微微出汗有助驅寒即可;但用生姜泡腳應在不發高燒時才行。另外,花椒泡腳也可以幫助驅濕散寒、溫中止痛,如果受涼后感覺肚子脹氣或是腹痛腹瀉時,可用花椒煮水泡腳幫助去除體內寒氣、止痛。
泡腳也要有“度”,比如水溫不宜高,一般40℃左右;而且泡的時間也不宜過長,10~20分鐘為宜;浸泡的高度最好能沒過腳踝。泡腳后一定要擦干,最好順便按摩足底和小腿,可助緩解一天的疲勞。
沙參杏仁煲湯入粥溫潤養人
這個節氣,保持平和、溫潤在養生中十分重要。食養方面宜溫潤,鄭艷華推薦可適當用沙參和杏仁來煲湯或入粥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