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你五招遠離關節疼痛
醫學指導/廣東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委、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戴冽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關節外科創傷骨科主任王昆教授
有關資料顯示,關節炎在我國的總發病率約為13%,而且有年輕化趨勢。這種病可以引發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你可知道,關節炎有“四兄弟”,表現和治療方案并不相同?得了關節炎,到底是該運動還是該靜養?對于這些問題,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特邀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戴冽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關節外科創傷骨科主任王昆教授一一解答。專家強調,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用對方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甄曉洲、張陽、楊葵敏、李謙華
出現四大癥狀 可能是關節在“求救”
如何判斷自己有無關節炎呢?戴冽介紹,首先可以根據關節有無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來進行判斷。
“紅”是指關節急性炎癥時會出現皮膚發紅。“腫”是指因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引起關節腫脹。“熱”是指正常人的關節摸起來是涼的,如果關節部位摸起來是熱的甚至發燙,那么就證明關節有炎癥存在。“痛”是關節炎的最主要表現,多在活動時出現,有些疾病可在休息時出現,炎癥明顯時外力壓迫疼痛加劇。“功能障礙”是指關節腫痛或結構破壞導致活動受限。
關節炎有“四兄弟” 治療各有不同
戴冽指出,常見的關節炎有“四兄弟”,分別是: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這四種關節炎各有不同的特點,治療也各有不同。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病,多見于50歲以上者,俗稱“老寒腿”。骨關節炎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負重關節。通常表現為上下樓梯、蹲起時感覺膝蓋疼痛不適,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膝蓋感覺發僵。隨病情加重,患者可能會有平地走路疼痛,甚至關節變形等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常見表現是雙手指、腕、肘、膝、踝、足部關節對稱性疼痛,常伴有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感,未經規范治療常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80%發病于35~50歲的中青年,女性多見,因此是“中青年女性致殘殺手”。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多見于青壯年男性,是“青年男性致殘殺手”。主要表現為夜間及早晨起床時腰痛,也可出現非對稱性的下肢大關節炎,未經治療出現脊柱畸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痛風是長期高尿酸血癥后尿酸鹽晶體在關節沉積誘發關節炎,疼痛劇烈、紅腫明顯,初期可自然消退。間斷發作,如不治療轉化為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后則變成持續性疼痛。除引起關節畸形外,痛風還可以引起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
戴冽提醒,關節炎種類繁多,一般人通常難以準確辨別,因此出現關節疼痛和病變時,建議用手機拍下當時關節的情況,并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治,讓醫生提供專業的治療建議,以免耽誤病情。
“老寒腿”頂唔順?用好這五招
關節炎可防可治,重點在于方法是否正確。兩位專家表示,保護關節要用好五招。
第一招:適度運動,避免關節的過度使用。
“許多人怕損耗關節而不運動,有些人則運動量過大,反而加速軟骨磨損。其實,關節炎患者別怕‘動’,正確地運動反而有助于改善癥狀。”王昆介紹,很多研究發現,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于改善髖、膝關節炎的疼痛。因為運動促進了關節液在關節內流動,不但可以增強肌肉力量、穩定關節,也是預防關節炎的一種重要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不建議老年人或骨關節炎患者過多進行下蹲運動, 最好選擇散步、慢跑、游泳以及輕松的舞蹈運動。
戴冽指出,長時間的站立、步行、上下樓梯、登山等活動都會過度使用膝關節。尤其是在登山下山時,全身的重量完全壓在一側膝關節上,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時的數倍。
第二招:避免體重超重。
肥胖和體型粗壯的人體重大,勢必增加關節負重,所以超重時需要控制飲食且適當運動鍛煉以減輕體重。王昆指出,減肥能從根本上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都屬于重中之重。有研究表示,體重每減少5公斤,10年內有癥狀的骨關節炎發病率減少50%。
第三招:避免關節受寒著涼。
關節受寒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暢,關節得不到良好的營養,也會容易引發骨關節炎。
第四招:正確用藥治療。
“有患者說,醫生開的某某軟膏,連續涂了好多天都沒效果。某某口服藥吃了也沒有效果。”王昆說,可能是藥物的使用方法錯了,建議患者一定要向醫生咨詢清楚藥物的使用方法,以免多走彎路。
第五招:適當補充鈣劑。
人體鈣含量不足時,容易造成骨質疏松、支撐關節的肌肉力量也會減退,對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節痛要怪誰?三種方法可排查
王昆指出,引起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滑膜炎等,只有通過檢查區分開來,才能對癥治療。一般來說,關節痛要進行下面3種檢查,即可確診。
首先是影像學表現,包括X線、 核磁共振、B超等。
面對因關節痛而就診的患者,醫生除了首診檢查外,還會要求照X線片。若是早期的骨關節炎,X線片并不能發現多大的問題。但當骨關節炎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能看到骨頭之間的縫隙比正常人小了。變小就是軟骨被摩擦消耗后的體現。
X線片也可以看到骨頭間是否有骨刺,是否出現囊性改變,是否有畸形或脫位。核磁共振則可以直接看到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等損傷,還能看出是否有關節積液、軟骨下骨的囊性變、骨髓髓腫等。早期的關節炎可以通過核磁共振診斷,而X線片做不到。
其次是實驗室檢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常規檢查。一般骨關節患者的常規化驗如血常規、尿常規等基本正常,但血沉往往會輕度升高。血沉的正常值是15,單純關節炎患者檢驗結果一般不超過30,若超過30就考慮不是骨關節炎,可能是其他類型的關節炎。
最后,別忽視關節鏡檢查,也就是微創檢查。在關節上打兩個洞,把關節鏡插進去觀察、診斷關節軟骨損傷情況、滑膜皺襞情況、是否有半月板損傷、滑膜炎、游離體等問題,比較直觀,而且可以同時進行手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