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新”在哪兒?
昨天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研發上市有關情況。記者了解到,該藥品屬于我國支持臨床急需藥品和罕見病藥物中的“有條件批準上市”藥物,預計今年年內將投放市場,將為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患者帶來福音。這款新藥“新”在哪兒?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九期一”怎么治阿爾茨海默病?
通過腸道緩解病因 改善認知功能障礙
據介紹,“九期一”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癥,降低β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兩者均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密切相關),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靶向腦-腸軸的這一獨特作用機制,為深度理解“九期一”臨床療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多少患者參與了臨床試驗?
北京協和醫院共有50例 全國共1199例
共有1199例受試者參加了“九期一”的一、二、三期臨床試驗研究。三期臨床試驗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和北京協和醫院牽頭組織,全國34家三級甲等醫院開展,這些醫院在全國綜合醫院和各類專科醫院的排名位列前十,參與的臨床研究者多達269名。共完成了818例受試者的服藥觀察。
“九期一”三期臨床主要牽頭研究者、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專家張振馨教授介紹,北京協和醫院共有50例受試者參與,其中26人在有效治療組,24人在安慰劑組。
臨床試驗效果如何?
對患者認知功能起效快且安全性好
為期九個月(36周)的三期臨床研究結果表明,“九期一”可明顯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安慰劑組相比,主要療效指標認知功能改善顯著,認知功能量表評分改善2.54分。“九期一”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具有起效快、呈持續穩健改善的特點,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
“三期臨床實驗研究的所有標準都是與國際標準相統一的。”張振馨說,作為三期臨床主要牽頭研究者,她要親自了解每個受試者的情況,每三個月要親自為受試者檢查。臨床試驗為隨機雙盲實驗。張振馨在實驗還處于盲態的時候就自行分析了受試者的分數變化,數據將受試者大致分為三組,一組為分數惡化的,一組為沒有變化的,另外三分之一的受試者則是有明顯好轉的。其中,好轉的病人的分數差值非常大,最大分差有8分之多,“這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張振馨介紹說,“β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都有降低,同時樞炎癥和免疫功能也都有改善,結果真的是非常好。”
“九期一”使用多長時間起效?
第四周出現顯著療效
“九期一”極其顯著地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障礙功能,臨床試驗患者在治療第四周便出現了顯著療效,且持續穩健地改善。張振馨說,到六個月(24周)的時候,有效治療組和安慰劑組的量表評分曲線呈現出明顯的差別,就像一個“喇叭口”,有效治療組的評分呈直線上升趨勢,安慰劑組評分直線下降。“這可以證實我們的藥既起效快,又可以起到對病情的調節作用,持續穩健地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張振馨說。
受試患者病情有何變化?
79歲受試老教授腦力明顯好轉
“九期一”藥效到底如何?張振馨舉了個例子。有一位79歲的教授,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經常忘記講過的內容,與人交談經常說不到重點,非常固執、很難與人溝通。在治療以后,他的思維變得敏捷了,講課時學生的反饋變好了,每天能夠用電腦發送十幾封郵件,做事有始有終,對愛人也更加關心了。他的記憶能力、執行能力、分析判斷的能力、方向感、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明顯好轉,各方面指標的評分都有明顯提升,家屬對他的評價也是明顯好轉。“雖然只在實驗期間吃了九個月的藥,但是在兩至三年內他的情況是持續好轉的。我們一直在對受試者做隨訪,他的綜合評分從入組時的26分,漲到了29分(滿分30分)。”
普通患者何時能用上“九期一”?
藥品會在年內投放市場
據介紹,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已做好生產、銷售的各項準備,藥品年內投放市場。同時,綠谷將啟動“九期一”上市后研究和真實世界研究,并正在積極推進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
什么叫“有條件批準上市”?
急需藥物先讓患者使用 研究同步
“有條件批準上市”,這是對于一些治療嚴重危及生命或缺乏治療手段疾病的藥物,如腫瘤、罕見病等,為了加快新藥上市速度,藥監機構會基于二期關鍵臨床研究中的替代指標暫時批準藥品上市以滿足臨床的需求,但這種批準是有條件的,即需要企業在藥品上市后繼續完成確證性臨床研究證實藥品獲益后,申請獲得完全批準。目前我國支持臨床急需藥品和罕見病藥物的有條件批準上市注冊申請。國家藥監局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病程時間長,治愈難度大,該藥的上市將為患者提供新的用藥選擇。國家藥監局要求申請人上市后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據。
“九期一”由誰研發?
多個機構接力研發了22年
在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的接續努力下,歷經22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帶領的研究團隊最終研發成功“九期一”。
11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了“九期一”的上市申請,用于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這也填補了這一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這款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將為廣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
“九期一”攻克的難題有多難?
全球同類藥物只有五款 療效還不明顯
阿爾茨海默病,是排在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之后,老年人致殘、致死的第三大疾病。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1000萬人。但是,發現阿爾茨海默病100多年來,全球用于臨床治療的藥物只有五款,臨床獲益不明顯。全球各大制藥公司在過去的20多年里,相繼投入數千億美元研發新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320余個進入臨床研究的藥物已宣告失敗。
張振馨教授說:“我從事老年癡呆研究50年,參與了多個藥物的國際多中心研究,始終沒有找到對阿爾茨海默病令人滿意的治療藥物,‘九期一’的臨床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終于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為全球患者和家屬感到由衷的高興。”
本報記者 張航 李祺瑤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