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子:做公益成為骨子里的習慣
如果一天之中沒有接到關于志愿服務的電話,42歲的洪云子會覺得不習慣,心里空蕩蕩的。作為“合肥志愿者之家”的負責人,聯系、參與志愿服務,幫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人群,已成為她雷打不動的日常工作。
在她看來,堅持做志愿服務,并不是一種任務,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習慣。20年的公益路是從無償獻血開始的。她是連續兩屆“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獲得者,當記者問她大約獻了多少次血時,她笑稱:“太多了,記不住了,獻血證我都有二三十本了。”
洪云子出生在湖北長陽,是土家族人,喜歡別人叫她“土家妹”。父母都是農民,哥哥身體殘疾,家庭生活拮據。從小到大,他們受到了很多人的照顧,父親心懷感恩、樂于助人,這也影響著年幼的洪云子。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父親和鄉親們一樣,把幫助他人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18歲那年,洪云子外出辦事,在一艘船上偶然認識了他鄉的兩個朋友。這是兩位風濕病患者,洪云子聽說了他們的病情,便要了對方的地址。回家以后,洪云子花了半個月的工資,給他們買了家鄉特有的草藥并寄了過去。
“后來有一次,我去他們村里,村民竟然都聽說過我,紛紛湊錢買了一輛自行車送給我,表示感激。那可是很貴重的禮物!”洪云子非常感動。她覺得,幫助他人能收獲信任和快樂,自己內心也很充實。
1999年,22歲的洪云子來到杭州工作,盡管收入微薄,但她還是找各種機會幫助他人。
有一次路過獻血車時,洪云子意識到,雖然自己沒有錢,但可以通過獻血來幫助別人。就這樣,她獻了第一次血,也開始了長達20年的獻血歷程。
“每次收到獻血血液合格、可以用于救助臨床病人的通知時,別提有多開心了!”從那時起,洪云子經常參加無償獻血志愿服務。
她還意識到,除了獻血,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2008年,她來到合肥,和志愿者們一起走訪福利院,看望了100多名孤寡老人。走訪時,看到很多老人無依無靠且身患重病,洪云子很難過,三天三夜沒睡好覺。她在心里默默告訴自己,“一定要想辦法匯聚更大能量,幫助更多的人。”
2010年,洪云子和公益愛好者成立了“合肥志愿者之家”。剛開始,沒有固定的場所,沒有資金,工作中也常遇到他人的不解和偏見。
有一次,洪云子帶著志愿者在合肥街頭的獻血屋做志愿服務,有路人指著她們說:“神經病,忽悠別人獻血,你們自己獻了多少?”
還有人會提出一些物質上的要求,志愿者沒法滿足時,他們就會遭到埋怨:“你們不是志愿者嗎?怎么這點事都解決不了啊?”
“其實,很多志愿者都是自己貼錢做活動,這是常有的事情。我們偶爾也會感到委屈。”洪云子說,既然選擇了公益之路,就要克服困難走下去。
2012年,經協調,“合肥志愿者之家”正式落戶廬陽區四里河街道,并相繼成立黨支部、團支部,有了清晰的架構和組織。團隊管理逐步實現正規化運作,志愿服務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2013年,洪云子著手打造精細化、專業化的志愿項目,他們在每月固定開展助殘、環保、敬老等“七彩”志愿活動,志愿項目的范圍也由無償獻血服務逐步向扶貧助困、助學幫教、公益宣傳等領域拓展。
多年來,洪云子從沒主動和父母說過自己做公益的事情,后來家人得知后,都積極支持她的工作。“我很感動,娘家的姐姐知道我的事以后,每年都參與獻血,哥哥身體不好,但也堅持每年向‘志愿者之家’捐錢。”洪云子介紹,自己以前做志愿服務時,還會將女兒帶在身邊。
洪云子的女兒上小學時,就能和班級老師一起,告訴別人志愿服務應該注意什么。“女兒5歲時,別人問她,你媽媽是做什么的,她會很自豪地說,媽媽是志愿者!”洪云子回憶道。
洪云子不僅自己熱衷于公益,還帶動很多年輕人加入公益事業。
今年30歲的吳娟娟是“志愿者之家”團支部書記,她4年前在網上報名志愿活動時認識了洪云子,后來,她被這個公益大家庭吸引,也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來。她告訴記者:“通過幫助弱者,我更加明白了‘志愿者’3個字的重量。”
“一路走來,熱情轉化為責任。對幫扶對象,我既有感情也有責任,我舍不得丟下他們。同時,我也要對團隊負責,我要帶好團隊,和大伙兒一起踏實做事。”洪云子說。
“合肥志愿者之家”成立以來,向貧困地區及社會福利機構捐贈衣物上萬件,長期資助各種重病患者達百人,團隊中很多志愿者獲評“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合肥優秀志愿者”“廬陽五四青年獎章”等稱號。該團隊志愿者如今已有約5000人。今年3月,洪云子獲評“中國好人”。
有人問洪云子,這么多年一直堅持做志愿服務的原因是什么?洪云子回答:“我沒有別的想法,我只是單純地想幫助別人。”
中國青年報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