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填補空白到打入高端市場 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
從填補空白到打入國際高端市場,周振初心不改——
【愛國情 奮斗者 身邊的大國工匠】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
周振在工作中。
在今年廣東省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勞模表彰大會上,周振作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代表發言。他從事質譜儀器技術及其相關技術研究,目前是暨南大學質譜儀器與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還是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科學家。
質譜儀器是測量分子、原子質量的儀器,是尖端科學儀器皇冠上的明珠,代表著一個國家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食品安全和生態環保等領域。但直至21世紀初,在我國相關設備仍完全依賴進口,是最重要的“卡脖子”工程之一。
從1991年開始,經過20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國科研人員從無到有,終于做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質譜儀。而周振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十年“磨出”一款產品
時光倒回20世紀90年代。
當時在廈門大學科儀系學習的周振,第一次接觸到“金貴”的質譜儀,才知道它不僅科技含量高,售價更令人吃驚——一臺要幾百萬元!
“怎樣才能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呢?”從那時起,周振心里便埋下了“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的夢想種子。
1998年博士畢業后,周振前往德國深造。他夜以繼日地鉆研,研制出垂直引入式飛行時間質譜分析器,分辨率達20000,是當時全球分辨率最高水平。
2004年,在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傅家謨院士的鼓舞下,周振結束了多年的海外生活,回到祖國向著夢想發起沖鋒。
回國之初,可謂是“一窮二白”。公眾對質譜普遍缺乏認知,相關領域人才嚴重匱乏。不懂行的人,以為周振是騙子,在套錢;懂行的人,當周振是瘋子,怎么去做這么難的事情?
最艱難的時候,周振賣車抵房,全部投入研發,員工就在周振家里湊合。對于每個來應聘的員工,周振都會事先告知:“這是一場長跑,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戰的準備。”
“一開始團隊只有4個人,我們從一個個零件開始,搞研發、找投資、跑市場,沒日沒夜地干。欣慰的是,經過5年的研發,2009年做出了第一臺高分辨率的質譜儀器樣機,并于2013年成功推向市場,真是十年‘磨出’一款產品。”周振感慨道。
“產學研用”齊頭并進
幾十年如一日,周振身跨“產學研用”多個領域,孜孜不倦地努力著。
在科研方面,周振團隊主導研發“分子離子反應器”“寬動態范圍分析器”等核心技術,改進多種電子離子光學系統、多種離子源、接口等關鍵技術,創建質譜整機設計計算機模型,使1米單次反射式飛行時間質譜儀的質量分辨率與國際領先企業商品儀器相當,使中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飛行時間質譜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產品開發應用方面,周振團隊自主開發完整知識產權的系列高性能質譜產品,服務大氣污染防治、支撐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針對我國大氣污染物在線來源解析迫切需求,開發全球首個“PM2.5在線源解析質譜系統”“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測質譜系統”,小時級別精準鎖定污染源,有效防止了“一刀切”。在核工業、航天航空等領域,為核工業和國防單位定制開發專用儀器超過30臺,解決10余項重大國防裝備檢測難題,打破國外長期封鎖,實現我國高端科學儀器出口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突破。
在人才培養方面,周振依托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上海大學和暨南大學等高等院所,系統培養了100多名本土化專業質譜技術人才,涉及質譜原理、光、機、電、軟、真空全領域。建成國內唯一一個“基礎研究——工程開發——應用開發——產品營銷”完整專業質譜團隊。
在產業化方面,創建的高端科學儀器產業化基地——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為目前全國唯一專業質譜公司,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堅持自主創新,走“做強做大”的道路,從4個人發展到300人,產值在國內質譜領域企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進前15,初步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砥礪前行,開拓創新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秉承“砥礪前行、開拓創新”的精神,周振多次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
截至目前,他獲得近百件國家專利、授權發明專利26項,發表科技論文1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從填補空白到打入國際高端市場,周振初心不改——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
“我要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將廣州禾信公司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尖端科學儀器標桿企業,使我國在質譜儀器這一領域不再受制于人。”他說。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