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21市州巡禮】巴中:小細節書寫老區大變化
安其居樂其業暢其行
川東北經濟區
巴中
發展定位
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
奮斗目標
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綠色崛起為路徑,大力實施脫貧攻堅、交通建設、縣域經濟、特色農業、全域旅游、城鄉提升“六大突破”,強化經濟持續發展、民主政治發展、文化繁榮興盛、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六個推進”,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努力走出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新路子
發展解碼
9月6日,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鎮白石村,村民們正忙著在田里收割稻谷。“再過兩天就能收完了,今年1畝多水稻能收一千六七百斤谷子。”村民孫高全說。
從一窮二白到稻谷滿倉,從身居陋室到安居樂業,從出行肩挑背磨到道路四通八達……新中國成立以來,巴中大力弘揚“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和“苦干實干、創新創造”的時代精神,使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安其居、暢其行、樂其業……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一個個可感知的細節書寫著老區的變化。
用好政策 讓村民安居樂業
白石村五社的孫家大院居住著40多戶村民。時光荏苒,這里的老屋日漸破敗。“墻面開縫了,瓦也松了。”老人孫高全感嘆。
住進好房子是老人多年的夢想,然而因家境貧困,他實在拿不出修房的錢。
隨著危房改造政策的實施,孫高全的房屋被評定為C級危房,可享受2.8萬元的危改補助。去年底,施工隊對房屋實施了排危加固,還改廚、改廁、改水。“現在住起來舒服多了。”孫高全說,再過一個多月,等縣里的集中供水工程竣工,就能用上干凈的自來水。
更讓孫高全感慨的是,現在在家門口能掙到錢了。
近年來,巴中以產業興村,積極發展茶葉、中藥材、優質果蔬等產業園和產業基地,并按“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2017年8月,白石村流轉了980畝土地栽種桃樹。孫高全和老伴在桃園打工,每天有60元的務工費,去年兩人共掙了7000多元。2017年底,孫高全一家已經脫貧。
數據顯示,近年來,通過危舊土坯房改造項目,巴中有11.9萬戶村民改善了居住條件。截至2018年底,巴中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49.4萬人減少到6.29萬,貧困發生率從16.3%降到2.1%,貧困村由699個減少到101個。
土地增減掛鉤 盤活農村閑置資源
巴中地處大巴山腹地,山高谷深。隨著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土地閑置低效利用問題突出。如何盤活閑置的土地資源,助推脫貧攻堅?
2014年9月,國土資源部提出可將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簡單解釋,就是引導農民集中建設居住區,將原來的舊房宅基地復墾,將節約出來的指標拿到城里使用,將體現出來的“級差地租”拿回農村去,從而解決農戶建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如此,既可緩解“先富”地區建設用地不足,又可解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錢的問題。
為此,巴中開始探索捆綁實施增減掛鉤、土地整治、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三大國土資源項目,助推“巴山新居”建設。
2016年3月,成都高新區以每畝29.5萬元的價格使用巴中市4500畝增減掛鉤節余指標。這是四川第一例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也是全國首例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內流轉使用。
得益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近200戶村民搬進新居。村民金光志一家過去住在半山腰的土坯房里,還有地災隱患。根據政策,他享受到了地災避險搬遷補償2.5萬元,增減掛鉤項目補助10.1萬元,自己只拿了5萬元,就住進了100多平方米的寬敞樓房。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巴中市依托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等政策,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幫助5.16萬戶17.5萬人從危舊土坯房搬到“小洋樓”。
實施增減掛鉤項目的同時,當地還跟進整治土地,為土地規模流轉、成片經營創造條件。“全村流轉了700余畝土地,栽種了核桃、枇杷等,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枇杷村黨支部書記楊彬說。
外快內暢 構建川東北綜合交通樞紐
最近,巴萬高速巴中至通江段正加緊施工。據中國葛洲壩集團巴通萬總承包項目部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張傳剛介紹,巴萬高速巴中至通江段進入通車最后沖刺階段,預計9月底主線將具備通車條件。
不僅如此。巴中恩陽機場通航、漢巴南高鐵南充至巴中段項目舉行開工動員會……外快內暢、便捷高效的川東北綜合交通樞紐正逐漸形成。
回憶過去,1993年巴中設立地區之初,9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孫高全還記得那時外出打工的艱辛。“村里全是泥巴路,從平昌到廣東,要先坐四個多小時的大巴到達州,然后從達州坐火車到武昌,再從武昌轉火車到廣州。”
建地設市以來,巴中掀起了以交通為重點的三輪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巴廣、巴南、巴達等5條高速公路先后通車,新增普通國省干線公路1147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交通短板逐漸補齊。
立足建成外快內暢、便捷高效的川東北綜合交通樞紐,巴中的高鐵、航空建設也加快步伐。
今年,漢巴南高鐵南充至巴中段項目舉行開工動員會。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進一步強化川東北地區快速客運網;巴中恩陽機場通航,目前已開通了至成都、上海、深圳等五地的往返航班。
“機場的通航不僅架起了巴中通向外界的‘空中走廊’,更為巴中融入‘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注入了強勁動力。”巴中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獲悉,下一步,還將開通溫州-巴中、寧波-巴中-昆明等航線。
大事讀檔
新中國成立以來巴中十件大事
巴中解放
1949年12月,南江、巴中、平昌、通江四縣解放。1950年4月,中共通南巴工委在巴中成立,代中共達縣地委直接領導通江縣委、南江縣委、巴中縣委的工作。
巴中撤縣設立地區
1993年7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巴中地區,撤銷巴中縣,設立巴中市(縣級),巴中地區行政公署駐巴中市(縣級市)。全地區轄1市(縣級巴中市)3縣(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巴中經驗”走向全國
1993年起,巴中地委、行署積極探索并創造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灶、改廁、改圈,建池、建園、建家)的文明新村為載體、以池園經濟(井、池、園、機配套,種、養、加、運結合)和勞務積累為特色、以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保障的“巴中經驗”。1999年,國務院決定在巴中地區舉辦四期培訓班,對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1270名相關領導干部進行扶貧培訓,學習“巴中精神”,推廣“巴中經驗”。
巴中撤地設市
2000年6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縣級巴中市更名為巴中市巴州區。巴中市轄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巴中第一條鐵路開通
2009年12月,巴中第一條鐵路樂壩至巴中鐵路正式開通,結束巴中不通鐵路的歷史。2012年3月,巴中開往成都的K9394次列車正式開通,從此結束巴中不通旅客列車的歷史。
巴中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
2010年5月,巴中第一條高速公路——廣元至巴中高速公路正式通車。該公路全長148.8公里,總投資71.25億元,是連接西部甘肅、陜西和川北等貧困地區與中部、東部發達地區的重要紐帶。
巴中設立恩陽區
2013年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巴中市恩陽區。至此,巴中行政區劃變更為三縣兩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巴州區、恩陽區)。
率先開展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流轉
2015年9月,巴中市恩陽區花叢鎮增減掛鉤一期項目通過省國土資源廳驗收。2016年3月,成都高新區以每畝29.5萬元的價格使用巴中市4500畝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巴中成為四川省第一個開展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流轉改革的市(州),這也是全國首例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內流轉使用。
光霧山-諾水河地質公園被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
2018年4月,光霧山-諾水河地質公園被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全省第3家、全國第36家世界地質公園。
巴中恩陽機場通航
2019年2月,巴中恩陽機場正式通航,結束了巴中沒有航空運輸業的歷史。通航首日即開通成都至巴中的往返航線。
本版撰稿本報記者 史曉露 本版攝影 張學金 本報制圖 朱濉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