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 不少講究得注意
今天是世界傳統(tǒng)醫(yī)藥日。中藥是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藥,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觸。中醫(yī)二附院中藥房主任蘇海萍提示,別看我們對中藥已經非常熟悉,但很多人在吃藥用藥時,可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誤區(qū),方法不對的話可能反而會對身體有害。
中藥并非都是飯后服
說起喝藥,很多人都認為不能空腹,必須要等飯后半小時才行,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一般按中醫(yī)的理論來說,胸膈以上的疾病,比如心肺疾病、眼病、口舌生瘡等,建議飯前服藥。胸膈以下的疾病,比如肝膽類疾病、胃腸類疾病則建議飯后服藥。
由于中藥的藥效不同,人們各自的身體情況不同,喝藥的時間其實還是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比如,有一些中藥中可能會含有刺激類藥物,比如乳香、沒藥等,平常有慢性胃病或腸胃比較虛弱的人在喝含有這些藥材的中藥時,最好在飯后服用,這樣可以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如果是滋補類的中藥,比如人參、阿膠等,最好是空腹服用,也就是飯前服用,這樣更有利于人體吸收。如果是安神類的中藥,比如含有朱砂成分的中藥,最好是在睡前服用。
不能把中藥當保健品
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最近看你挺累的,臉色也不好,喝點中藥調調身體。”這種說法似乎是把中藥當成了一種保健品。
專家提示,這種說法是一種很大的誤區(qū)。中藥也是藥,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身體本來沒有病,如果長期服用中藥,很可能會讓沒病的身體得病,絕對不能把中藥當做保健品來吃。尤其像人參、鹿茸等溫性藥,長期服用會讓身體陽氣過盛,打破人體內的平衡,反而會導致服藥人牙齦出血、口舌生瘡等。
熬中藥并非越久越好
專家提醒,煎熬中藥越久,藥效越好,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誤區(qū)。清熱類的中藥尤其不宜久煎,一般15至20分鐘即可關火服用,煎熬時間越久,反而會讓藥效流失。一般類型的中藥,煎熬時間20至30分鐘為宜。如果是滋補類的中藥,可以稍微煎熬時間長一些,但也不能太長,一般40至60分鐘即可。
專家提示,中藥煎熬,其實是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釋放到藥汁里的過程。如果時間過長,藥汁中的藥材成分已經達到飽和,再煎熬也是沒用的,超時煎熬反而會讓藥材中一些成分產生變化,進而對人體造成影響。
因此,市民如果買藥回家煎熬,一定提前問清醫(yī)生,不要超時煎熬。
本報記者 胡智偉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