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法院潘永如院長與貧困戶王海的不解之緣 
最讓巴林右旗查干諾爾鎮羊場村村民王海感到慶幸的,莫過于自己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10月17日,當奔波了200多公里的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潘永如再次來到王海家里時,在院門外翹首以盼的王海快步上前,緊緊握住了潘院長的手,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和對未來的憧憬。
因病致貧 步履維艱
10多年前,王海的妻子不幸患上了紅斑狼瘡,陰霾瞬間籠罩了這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病痛的折磨和經濟的重負壓得王海夫婦難以喘息,王海只能一面獨自扛起家庭的重擔、勉力維持生活,一面帶著妻子四處求醫。
2017年,夫婦倆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消息傳來,希望的曙光重新照進了這個家庭。然而大家的真誠祝福并不能彌補經濟的捉襟見肘,喜悅過后,王海夫婦依然對孩子的學費一籌莫展。
眼看著舊債未平,新債又起,就在王海夫婦到處求助時,他們的困窘狀況被潘院長得知,潘院長很快與王海夫婦結成了扶貧對子。
技術脫貧 苦盡甘來
王海夫婦的境遇深深牽動著潘院長的心,在深入了解王海的家庭現狀后,他對中院下派扶貧干部宋占國做出指示:“不但要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也要清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還要幫助他們振作起來,徹底走出困境。”
宋占國辦立刻按照潘院長的要求,全力協調相關部門,趕在開學之前爭取到教育扶貧基金4萬余元,確保這個因病致貧家庭的孩子沒有因貧失學,順利走進大學校門。
接著,宋占國又按照政策,馬不停蹄幫助他們申辦了慢性病健康扶貧和大病救助,使王海妻子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到了90%。
潘院長認為,“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扶貧工作的真諦在于,不僅幫助貧困者解決時下的困難,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創造讓他們能自力更生的條件,徹底摘掉貧困的帽子。
經過研究,結合王海照顧妻子難以外出打工的實際情況,潘院長為王海繪制了一幅“技術脫貧”的“路線圖”。
“依托村鎮市場,著眼衣食住行”,經過潘院長的協調和宋占國的積極奔走,相關部門迅速為王海落實了小型到戶扶貧項目,建起了家庭作坊,裝修了整潔明亮的操作間,購置了全套面食制作設備。王海干凈勤快、踏實肯干,將制作的面食推送到集市、商店和附近的單位進行售賣,逐漸打開銷路。這個飽經磨難的家庭終于苦盡甘來。
現在,王海在經營作坊的同時還飼養了100多只羊和2口豬,今年賣了幾十只羊羔,收入又多了3萬多元。“現在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王海興奮地告訴潘院長。
作為羊場村的對口幫扶者,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干警們時時都記掛著困難群眾的生活。10月17日,除了看望王海一家,潘院長還與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黃素敏一道,為羊場村的愛心超市送去了數千元的生活物資。
且行且思,且思且做。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孝金波 燕文青)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