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產業
“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我省具有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以自然、古樸、粗獷為特色,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黑龍江原生態的美。同時,我省是農業大省,耕地條件居全國之首,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寒地黑土遠近聞名。此外,我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隔江相望,部分傳統民族文化與俄文化交替存在,成為我省獨有的特色。這些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發展后勁。
從調研情況看,我省鄉村旅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旅游項目多樣。我省部分鄉村能夠充分發揮農業、林業等資源要素與旅游的疊加效應,結合本地文化、地域等特色,開展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觀光、民俗風情體驗、康養服務、旅居養老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少數村莊獨具旅游特色,打造出了現代農業莊園、俄羅斯特色小鎮、旅游特色村、森林客棧等鄉村旅游景點。二是旅游產品獨特。我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綠色農產品開發上有較大優勢。同時,我省森林廣袤,林下產品數不勝數。鄉村無公害,無污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尤其是各種野菜,野味,更深得城市居民的喜愛,到鄉村品嘗美食和購買各種綠色產品,構成了我省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的優勢條件。三是生態優勢明顯。我省擁有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等原生態,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資源。我省大部分鄉村都保持著清新的自然原生態美,廣袤綺麗的田園風光,清新神爽的空氣陽光、新鮮生態的農家飯,都是吸引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環境的好去處。四是民俗資源豐富。民俗文化極大地滿足了現代游客的心理。
我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時間較久,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整體規劃,目前還處于低水平的發展階段,市場需求大、發展空間大,可是發展的區域和數量卻不多。道路交通、住宿條件、飲食衛生、服務設施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還需進一步改進。一是個性不足,缺少文化內涵。我省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重點多集中在農家樂、采摘園等,內容千篇一律,旅游項目個性單一,與民族文化、農耕文化融合還遠遠不夠,缺少獨特的旅游主題。同時,還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休閑旅游衍生產品與地域文化、特色資源、傳統技藝結合不充分,忽視了對農村其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我省民俗文化豐富,但以體驗少數民族風俗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卻少之又少。二是規劃不夠,缺少長遠眼光。有的存在較大盲目性,常常只看眼前利益,沒有考慮長遠發展,以至于設施不全、配套不齊、交通不便等問題頻發。三是素質不高,缺乏專業人才。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省鄉村旅游的發展。
針對以上的我省鄉村旅游體現出的特點和不足,應注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拓展。一是突出鄉土特色,深挖文化內涵。一方面,發展鄉村旅游要以鄉村環境為依托,營造出以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為特點的外有田園、內有書香、衣食富足的農家閑情逸趣意境。把古樸的民風、粗糧、野菜、大地鍋,把鄉情之“真”、風物之“淳”、生活之“實”都放在民間傳統的“田席”上。讓游客感受自然原始,返璞歸真的生態美。另一方面,要依托我省的文化資源,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富有吸引力的鄉村主題游。還要依托我省地處俄羅斯邊境線的地緣優勢,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與俄文化相融的特點,打造跨境休閑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二是科學謀劃布局,強化政府引領。政府和相關部門針對鄉村旅游項目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定期組織針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經營者的知識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三是加強環境整治,完善配套設施。同時,要進一步強化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制訂并完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點)的食宿娛樂、游客中心、購物場所、安全設施等進行規范指導,提升經營管理和接待服務水平,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監管保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