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黃河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指明了方向,也給我們以深刻啟示:深入推進黃河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黃河文化產品,是新時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黃河時空跨度長、地域面積廣,文化遺產類別多、文化價值高,是一條承載中華文明基因、傳播民族力量的大動脈,流淌的黃河水賦予黃河“活態”的文化價值,是中華文明流動的金名片。但是,當前仍然存在黃河遺產保護壓力大和黃河文化利用質量不高的問題。由于黃河橫貫九省區,流域內遺產遺址保護的碎片化現象不少;文化遺產展示水平不高,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單一,傳承載體和傳播渠道有限;黃河文旅發展仍以沿黃城市的水面游覽以及博物館、紀念館等游覽參觀為主,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牌……總而言之,我們不缺黃河文化資源、文化遺產,缺的是思路的拓展,缺的是產業鏈條的拉長,缺的是創新和深度開發。
變歷史為鮮活,融傳統入現實。在保護的前提下,把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出來、逐步向社會推介,通過內涵的發掘、形象的包裝,將其沉睡多年的價值展示出來,讓文物、古跡走出歷史,結合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多渠道、多方式、系統性弘揚好利用好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洛河是黃河右岸重要支流,這兩年河畔的“愛和小鎮”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三彩釉畫拼成的《八方門神》流光溢彩,上千只陶碗緊密排列組成了壁畫《宙》,我國陶瓷史上的壯舉“洛陽三彩”藝術在這里熠熠生輝,一方面滿足群眾在鄉村振興中對高雅藝術的新期盼,另一方面通過藝術扶貧,改變了當地群眾貧困面貌。
變靜態陳列為全方位展示,變被動接受為互動體驗。已成土堆的城墻,深藏博物館的文物,能夠真正引起人們的興趣嗎?答案是否定的。歷史文化資源所反映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如果想讓現代人了解這些遺產背后的歷史和文化,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在黃河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的應用,推進“黃河文化+”和“互聯網+”聯動發展,使物質文化遺產由靜到動,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代接軌,才能與觀眾相親。寧夏黃河文化博物園利用VR等高新技術手段,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河套地區農耕文化、黃河奇石、黃河漁文化等內容;大型豫劇《黃河絕唱》運用現代“聲光影”數字科技寫抗戰史詩、揚民族精神,真實生動、血肉飽滿,巡演所到之處場場爆滿。
在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鄭州第一課”課堂上,來自五大洲的200多名外國學生齊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徜徉于詩詞中的黃河文明之旅。講活黃河歷史和當代故事,深化全社會對黃河文化的認同和認知,切實增強文化自信,大力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促進黃河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符號和載體,我們定能將黃河建設成俯仰古今、橫跨東西、聯動南北的多彩“母親河”!(評論員劉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