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裁員背后 健身App變現難題未解
正忙于擴張線下零售的健身App Keep,突然開始裁員。日前,針對Keep裁員人數在兩三百人的消息,Keep官方回應稱,裁員人數實際為總員工數800人的10%-15%。
業內人士表示,健身App轉投線下的變現難題未解,Keep選擇瘦身裁員過冬,也是在新的商業化模式下尋求的一種嘗試,但在健身主業造血能力尚未完全證明的情況下,這些嘗試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線下擴張
雖然Keep官方回應稱,裁員人數實際為總員工數800人的10%-15%,優化人才結構提升組織效率是公司長期發展的管理必要項,沒驗證通過的業務及時關掉,績效差的進行優化,是合理的組織調整和優化現象。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線下擴張轉型的步伐過快,Keep才實施了全面的降本措施,減少人員冗余,裁員正是探索新商業模式的開始。
資料顯示,Keep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健康飲食指導及裝備購買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自2015年2月上線以來,便長期霸占了App Store中健美榜的榜首,收獲了大批擁躉。去年7月,Keep已經完成了六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1.87億美元。
自D輪融資后,Keep開始了快速的線下擴張。2018年,Keep通過連接城市、家庭和戶外場景,從App向運動科技平臺轉型,涉及了吃、穿、用、練;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智能硬件、輕食,以及廣告營銷;并更進一步表達了對線下零售的野心。
2018年初,Keep在北京華貿中心試水第一家線下Keepland店。截至目前,從北京到上海,Keep已經開了15家Keepland門店。
然而,擴張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多個方向的業務探索也讓Keep變得日益臃腫。
據了解, Keepland的選址通常會在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和商業核心區,無論是租金成本還是硬件設施都投資巨大。在崇文門Keepland摩方店內,與傳統健身房不同,200平方米的體驗空間內,Keepland作為對傳統健身房的場景延伸,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以及健身飲食指導、裝備購買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然而,在小程序上可以查到的北京Keepland門店為13家,相比2018年開設10家Keepland的擴張速度已經開始下降。
一位曾在Keepland上過課的Keep會員表示,此前,Keepland曾推出過1元體驗,但活動終止后, Keepland約課的會員人數明顯減少。根據QuestMobil的數據顯示,今年Keep的活躍用戶數據在上升,但是用戶使用時長已經跌回到2016年的水平。Keep引以為傲的流量優勢正在流失。
優化裁員轉型
實際上,健身App目前的盈利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渠道:廣告收入、電商平臺收入、私教增值服務、開發線上線下賽事。而除了廣告收入,其他三種盈利模式幾乎算是形同虛設,幾乎所有的健身App還是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這也是Keep試圖拓展新的商業模式的原因。
有消息稱,消費品為Keep貢獻的收入已超一半。運動品類消費已成為第一大現金流,2019年營收預計達到10億元,超過總營收的一半,其中智能硬件占35%,運動裝備占40%,食品占25%。運動品類之后,收入貢獻占比最大的分別是會員、廣告以及Keepland。
為此,今年10月,全球首家線下零售店Keep Store在上海開業,將所有的運動消費品類都擺在了線下貨柜中,成為Keep轉投線下零售業的樣本。
雖然運動消費品收入占比過半,也是Keep現在似乎在著重發展的一個商業化方向,但是這塊的利潤率相較而言并不算高。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Keep的Keepland、AI業務部門皆有高管離職,這也被業內視為Keep尚未具備足夠的技術和資本來支撐硬件制造的一整套研發體系,被迫進行零售商業化轉型的開始。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從目前來看,經過一年多的迅速發展和擴張,Keep仍未擺脫線上App轉投線下盈利難題,通過流量轉化為線下資源的模式并未達到預期。急速擴張不到一年時間,Keep快速裁員剎車就是最好的例證。
針對Keep的業務板塊是否變化以及如何盈利的問題,北京商報記者郵件采訪Keep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流量變現危機
在業內人士看來,Keep的擴張正是源于App上將近2億的用戶,為了將這2億用戶盡可能地將價值沉淀下來,Keep選擇了電商轉化、線下投入等方式謀求變現,但這種實際流量能下沉到線下的方式并不理想。Keep需要進入線下零售業的數據積累,客流量和轉化、復購率、單價等數據都將成為Keep這場實驗重點關注的結果。
事實上,線下零售看似火爆,但目前無論是Keepland還是Keep Store,還將自己的市場定位在需求集中的一線城市,這套模式顯然仍處于試水階段,盈利模式并未完全成熟,還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鋪開。
同時,Keep還要面臨傳統健身房和其他互聯網運動App激烈的競爭。一位經營傳統健身房的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健身房銷售的硬件產品終究是一個小眾的產品,憑借自己線下店面的體驗,然后引導用戶購買,這很難達到品牌擴大的效果。
此外,在此之前獲得多次風險資本支持的還有咕咚、 Feel等健身運動App,目前仍未實現盈利,并且這些App之間內容和模式同質化嚴重,在現有的行業運轉模式之下,統一集中向線下轉化,高成本的支出已失去了與傳統健身房的優勢。流量變現難、盈利模式難突破、內容同質化已成為擺在健身App面前的最大挑戰。
正如一封流出的發自Keep CTO彭躍輝的內部郵件所說,商業化業務同比“有成倍以上的增長,但還遠沒有達到預期”,這次的“業務聚焦和人員優化”是要讓Keep重新回到一個“安全線的水平”。
宋清輝表示,所謂的建立業態壁壘就是打造一個完整的運動生態,包括輕食在內,Keep想建立自己的盈利生態體系,但如果不在一個領域內實現完全的成熟,急于商業化轉型的Keep未來幾年仍然是發展關鍵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