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升級折射時代變遷
原標題:從“遙不可及”到“說走就走”
旅游升級折射時代變遷
20年前,您怎樣預訂一張機票、一間酒店客房?在多數人還在靠熟人代辦的時候,400多名攜程初始用戶已經“嘗鮮”在線預訂旅游產品。
1999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起點,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相繼誕生,OTA(在線旅游企業)幾乎與中國互聯網的誕生同步,幾天前剛剛迎來20周歲的生日。在線旅游見證了旅游業前所未有的進化升級,折射出中國游客出游方式的巨大變遷,國人旅游觀念完成了從“極少出游”到“全民休閑”的華麗轉身。
從代辦到自助
在線旅游橫空出世
“當時坐的是綠皮火車,拿著單位開的介紹信,擠在招待所住。”打開家里一本厚厚的影集,今年57歲的徐亞娟輕輕撫摸著幾張泛黃的相片,那是1990年她和同事來北京和北戴河旅游的留影。天安門前,鏡頭定格了一張張年輕的面孔。
這幾年,退休后的她愛上了自由行,國內國外到處走不說,還連續兩年和家人在旅游中過春節。“以前兩三年跟著單位旅游一次,現在一年就出游兩三回。”她得意地展示著手機APP,線上預訂機票和酒店都能搞得定。
從緩慢的綠皮火車到時速兩三百公里的高鐵,從簡陋的招待所到格調精致的酒店民宿,從玩法單一的公務差旅到隨心所欲的自由行……徐亞娟的旅游經歷是國人旅游方式轉變的真實寫照。
時間撥回20年前。1999年,中國開始實行“黃金周”制度,中國旅游業出現了全新事物:在線旅游企業結束了人們出門訂酒店要靠朋友、買張機票還得給賣票人遞根煙的歷史。當年10月28日,中國第一家OTA攜程誕生,此后機票、酒店、度假等板塊迎來飛躍式增長。這些年來,去哪兒、飛豬、美團、同程、途牛等紛紛涉足在線旅游,游客有了更多選擇,出游前只要動動手指,行程就能輕松搞定。
從萌芽到壯大
旅游業成支柱產業
隨著國內假日制度的改革,人們的旅游方式和目的地有了更多選擇。1995年開始實行的雙休日制度,1999年開始實施的“黃金周”政策,都讓按捺已久的中國人開始計劃真正意義上的一場旅行。
“下了飛機,走出機場,酒店派來的免費大巴早就在門口等候了,大家高興地登上大巴車,很快來到安排好的豪華酒店住下。”2000年,李先生和妻子第一次參與海南跟團游,這場新鮮的體驗讓兩個人大呼難忘,由此開啟了旅游的新大門。
有錢也有閑的中國游客,早已不是“每年到省外旅游一次”這么簡單。品質、深度、個性,成為中國背包客最青睞的旅游關鍵詞。
攜程近日發布的20周年用戶報告,呈現出旅游行業波瀾壯闊又妙趣橫生的時代變遷:就攜程第一批用戶來看,1999年,人均年訂單數約為2單,訂單均價約為750元;到了2018年,人均年訂單數已經超過14單,訂單均價超過1600元,20年間,年旅游消費金額增長了10倍。
從商務到休閑,超一半平臺用戶旅游需求從出差變度假,自由行、私家團、定制游、主題游、高鐵游等特色產品人氣兒旺,國人的旅行從“遙不可及”轉變為“說走就走”,成為生活必需品。
文旅部統計數字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達55.39億人次,出入境旅游總人數達2.91億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國人一年人均出游4次,我國已經步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成為了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從機遇到挑戰
大數據殺熟等亂象待破解
步入黃金年代的旅游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遇到多次“陣痛”:三亞海鮮、青島大蝦、東北雪鄉等宰客事件讓游客怨聲載道,不文明游客事件和旅游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快車道行駛的旅游業面對著一場耐心的考量。
在線旅游行業便成為投訴的“重災區”,個別OTA捆綁搭售、大數據殺熟等亂象接踵而來,頻繁成為網絡熱搜,消耗著游客的信任度。
文旅部一紙文件,終將填補在線旅游市場監管的“真空地帶”:《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近日發布,對虛假預訂、不合理低價游、價格歧視、信用監管等當前業內存在的熱點問題首次作出了具體規定,整治侵害游客合法權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行為將有法可依。
但據業內人士分析,在線旅游行業尚無有效手段界定大數據殺熟,游客維權困難、維權成本高,因此還需盡快捋順監管機制,讓政策順利落地。
旅游市場還面臨什么瓶頸?攜程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梁建章給出的答案是“入境游”。他認為,多年來,國內入境游人次沒有出現明顯增長,中國入境游對GDP的貢獻在0.3%,低于相對普遍的1%至3%,入境游與整體經濟地位不匹配。他呼吁,我國應提升入境游簽證辦理便利度,推動簽證辦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并塑造統一的國家旅游形象,講好中國旅游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