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館亟須“去偽存真”
近日,網上發(fā)布一篇題為《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將剛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文中指出,重慶大學博物館部分館藏可能是贗品。目前,雖然調查結果還未公布,但已有多位文博界專家表示,從曝光的照片上看,情況并不樂觀。(10月23日 新華報業(yè)網)
近年來,隨著大學建博物館成為潮流,博物館日益成為高校重要的文化教育設施。與政府部門組織修建的公共博物館不同,大學博物館往往存在藏品門類單一、專業(yè)性強、開放范圍有限等特點。
高校建博物館的宗旨,應當是有利于教學,特別是與高校文化一脈相承。由于有學術研究背景和高校文化資源“打底”,高校博物館也能補齊社會博物館的短板,在展現教育工作水平,傳播進步思想、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等方面起到獨有的作用。就國內而言,一些大學博物館在業(yè)內取得良好聲譽,也得益于發(fā)揮了其專業(yè)特長。如北大賽克勒博物館、中國傳媒大學的傳媒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等知名高校博物館均與所在高校的優(yōu)勢專業(yè)相聯系。
作為高等學術機構的文化設施,高校博物館在接受藏品捐贈時,顯然不能“來者不拒”。在高校建博物館成為風潮的當下,尤其不能一股腦兒地接受藏品。文物真?zhèn)吻闆r的鑒定認定,牽涉到諸多專業(yè)知識,重慶大學博物館館藏文物究竟有沒有贗品,有多少贗品,有待權威機構和專家給出結論。而從文章中提供的圖片及相關分析對比來看,“雁魚銅燈plus”“電鍍金鑲、人工合成綠松石的金烏龜”“六駕秦始皇陵馬車”等展覽品,即便是在外行人看起來,也“太假了”。
時下,“博物館熱”已成為令人欣喜的文化現象。在“博物館熱”的潮流中,大學博物館不應該缺席。一些專業(yè)屬性強的大學博物館,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教育職能,更應當為社會提供完善的服務。但是每一所博物館都應意識到,文物展覽不是擺地攤,不能粗制濫造,更不能瞞天過海。一處藏品豐富、富有內涵的高質量文化博物場館,體現的是歷史的底蘊,也是現實的“門面”,既能提高高校的文化品格,也可以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收藏、展示、教學、研究上就更須慎之又慎,對于假貨、贗品,堅決不能讓其在校園里找到生存空間。
因此,高校建博物館應“因材施教”,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特色、研究方向,來確定自己博物館展品的類型和展出規(guī)模,更應“去偽存真”,嚴格鑒定程序,杜絕贗品進校園,守護好學校這片凈土。此外,還需健全準入機制和完善日常管理,這樣才能確保高校博物館贗品免進。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