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文風景線為人民謀幸福 為“世界會客廳”添魅力
2018年,上海啟動新一輪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實現100公里路段的架空線入地和廢棄路桿集中清理。今年初,位于徐匯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中心地帶的武康大樓告別空中“蜘蛛網”,舒朗天際線躍然眼前。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總書記的囑托
2018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對上海提出5個方面的工作要求,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是其中之一。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
今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楊浦濱江調研時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淮海中路一路往西,武康大樓矗立在時間的交匯點。今年秋天,大樓外立面的腳手架悉數拆除。隨著舒朗的天際線被打開,三年前被水泥封門的元龍音樂書店老店新開,成了樂迷奔走相告的喜事。“27年來父親一直希望把元龍開成百年老店。”接過新店的女兒湯苑青說,“有了政府關心和企業支持,我的信心更足了。”
幾乎同一時間,遠離市中心的奉賢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正式運營,獲得文華大獎的舞劇 《永不消逝的電波》、史詩話劇《日出東方》先后亮相,圣彼得堡芭蕾舞劇《天鵝湖》也已排上日程。國內外名家名團之外,屬于這座多功能藝術中心的更大亮點在于它是全國首家A級人文生態綜合劇院。
老店新開、新劇院拓展功能邊界,見微知著,都是上海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點滴注腳。
一年前,關于“深化社會治理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
一年間,上海以總書記的囑托為行動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繡花一樣的細心、耐心、巧心,打磨著城市的一草一木、街道河流;上海也以“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為目標,持續打開文化新空間,努力讓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讓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深植于城市血脈中。
當人文風景線融入城市肌理,上海這座“世界會客廳”正越來越富有魅力——建筑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
注入繡花般細心、耐心、巧心,城市精細化管理令百姓獲得感步步升級
元龍音樂書店新開的那天,何占豪、趙曉聲等作曲家都來了。店主湯元龍和大家一起唏噓著、回憶著、祝福著。老友相聚,感慨最多的是這家小書店在上海的命運轉折。一間擁有20多年歷史的特色小店從“被整治”到被迎進上海市地標建筑的底層商鋪,背后的故事值得一書。
2019年初,關于上海特色小店以及商業店招的討論在不少市民的朋友圈刷了屏。百姓的關切促進政府相關部門深入思考,如何在監管過程中體現包容精神——既要考慮小店合規性維度,也要考量小店的社會性維度和文化性維度。對于許多市民而言,不少街邊小店已既是街區文化的標識,也是自身生活的一部分。
百姓的關切連著政府工作的實際,元龍音樂書店的回歸就在細心、耐心、巧心之下,有了眉目。為了保護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在品牌傳承過程中與區域有內在聯系的商業文化,徐匯區政府和相關企業聯手支持,黃金地段商業用房租金的難題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一份《上海市戶外招牌管理辦法》正加緊制定中,店招作為城市富于煙火氣的細節之一,將在管理辦法的鼓勵與規則中,平衡設計與規劃、個體與整體。
倘若換個角度,喜事何止特色小店重開張如此簡單。武康大樓周身的架空線消失,同樣是街頭巷尾的美談。
2018年,上海啟動新一輪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層層消除城市上空的“黑色蜘蛛網”,消弭潛在的安全隱患,實現100公里路段的架空線入地和廢棄路桿集中清理。今年,截至10月30日,上海又完成了65公里的路段整治,在秋天交予市民更有序、安全、美觀的高品質城市環境。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
“文化”與“城市”,本屬不同范疇的概念。但在“以人為本”的精細化管理模式下,“文化”與“城市”是可以合體的——城市間的磚瓦草木、建筑街巷、水道天空,都是產生文化的容器、承載文化的載體。
于是,這一年間,楊浦區濱江的工業遺存,進一步擴大了掃碼閱讀的范圍,黃浦江邊的“銹帶”變身藝術展陳空間的同時,其本身也是城市文脈的一部分。也是這一年間,靜安區的“安義夜巷”、黃浦區的“新天地湖濱”相繼開啟步行街模式,不僅小馬路因文化創意平添魅力,小街與之背靠的大型商圈彼此“互哺”,人流如織。同樣,浦東濱江沿岸的臨江書房開到了22處,虹口區35個市民驛站滿足了居民基本的文體活動民生需求……市民關于高品質生活的獲得感,就在日復一日與充滿人文溫度的城市細節相處中,累積、沉淀。
覆蓋全市16個區的先進文化設施,把城市公共空間打造成“世界會客廳”
今年春天,一張從挪威遞來的圖紙中標上海大歌劇院建筑設計。效果圖上,螺旋鋪展開的建筑外觀酷似一柄徐徐展開的中式折扇。浦江東岸、世博后灘,這棟融匯了國際化美感又彰顯中式意境的建筑,有望躋身世界聞名的地標性建筑。
先于設計招標,關于這座建筑的未來承載,上海早就開始布局。參與其中的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林宏鳴說:“上海大歌劇院瞄準的絕不僅僅是黃浦江東岸,而是要努力成為承載上海城市文化客廳功能的新劇院、亞洲演藝之都的新標志、推動中國民族歌劇創作演出的新平臺,直至世界歌劇藝術發展的新高地。”
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雖說文化發展僅僅是社會治理的領域之一,但上海整體工作的方法論,是一致的。
一年來,上海把自身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
四個“放在”能在文化體育重大設施的更新清單里,管窺一二:2018年11月,人民廣場演藝集聚區定名“演藝大世界”;今年春天,徐匯濱江的油罐藝術中心成了新的“打卡地”;8月盛夏,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正式開工;金秋時節,程十發美術館初露真容;而徐家匯體育公園、虹口區的上實中心劇院、寶山區的長灘水晶音樂廳、青浦區的虹橋百老匯劇場等,都是從規劃圖紙開始,就鎖定著老百姓期待的目光,關聯著上海服務全國、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部署。
如今,上海已擁有243個公共圖書館、138個博物館、81個美術館。加之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圖書館新館、上海博物館新館等,上海的文化地標不止于黃浦江兩岸“兩翼齊飛”,而是星羅棋布,裝點著一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門面。
梧桐引來金鳳棲。隨著“兩軸一廊,雙核多點”的文化空間發展格局越發清晰,市民能通過紛至沓來的“世界一流”“全球頂尖”感知城市的魅力升級。比如,“演藝大世界”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與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都是全城乃至全國、亞洲的演藝“磁極”;比如,油罐藝術中心開幕大展即邀來走紅世界的藝術團體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令觀者驚嘆新媒體視覺藝術的“洪荒之力”;又如,上海中心52層開出朵云書院旗艦店,挪威作家羅伊·雅各布森興致勃勃成為“在云端”讀書的第一位國際作者。
隨著覆蓋全市16個區的先進文化設施細密織就城市文化圖譜,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有了承載空間,八大演藝集聚區亦有了提升亞洲演藝之都活力能級的增長空間。久而久之,“上海文化”品牌,將在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的步步激活中,愈發閃耀。更長遠地看,殿堂級的場館、世界級的演出與賽事,終將令這座城市的影響力漸隆,為更開放的中國當好“世界會客廳”。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