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亮相四川藝術節展演 回憶“三線建設”那段崢嶸歲月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25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道)今日(8月25日)晚7點30分,由攀枝花市文化藝術中心出品,參演第二屆四川藝術節演出劇目的現實題材川劇《此心安處》8月25日在成都新聲劇場精彩上演。
《此心安處》由國家二級導演杜林擔綱編劇、導演,講述了退休工程師李顯達在聽聞當年三線建設修建的太陽城鋼鐵廠一號焦爐拆除的消息后,暈倒住院。在睡夢中,當年的戰友蒲憶山詢問焦爐一事,引發他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舊的焦爐拆除,新型釩鈦企業矗立,李顯達一家在新時代開啟了新的征程。作為全國首部反映“三線建設”背景的現代工業題材川劇,本劇將當代與過去交織輝映,抒寫英雄情懷,為新時代喝彩。

“我們要展示的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樣一種精神。”飾演李顯達的國家二級演員彭小龍告訴記者,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去翻閱書籍,走訪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再到博物館去查相關資料,通過這些方式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之所以我們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都是來源于前輩的付出,我們不能忘記前輩,忘記我們的英雄。”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讓攀枝花精神和“三線精神”,和如今的時代融合到一起,傳承下去。
編劇、導演杜林是成長于攀枝花這個“三線建設”城市的文藝工作者,來源于生活的感受,對劇本近十載的不斷修改、感悟,作者才敢于對反映現實加工業題材這一創作上的難度發起挑戰。在劇情轉換上,導演使歷史時空和現在時空,兩個時空不斷交錯,是這個戲非常大的一個特點。“因為飾演的這個角色有20歲到70歲的年齡跨度,又是歷史時空和現在時空的反復穿插,我們沒辦法通過妝容來展現,只能通過唱腔、肢體形態、衣著來展示這個大跨度,更考驗演員的綜合素質,也是我演繹這個角色的最大難點。”作為該劇的副編導及飾演劇中人物梁雅琴的國家二級演員萬明淵告訴記者,該劇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呈現出來,此前已經在攀枝花進行了首演,“當時觀看了劇的觀眾,很多都哭了,特別是有過‘三線建設’經歷的老一輩們,說我們的演出演到了他們心坎上。”

近2個小時的演出,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帶領廣大觀眾在當代與過去的時空中不停穿梭,交相輝映的場景,逐漸引人入勝,現場觀眾時而感慨萬千、時而喜極而泣,演出結束時,掌聲不斷、喝彩聲不停。
“從編劇到演員,我們都是攀枝花的后代,由我們來演繹這個故事更有意義。這次比賽,我們希望能沖擊大獎,向全國宣傳我們的‘三線建設’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彭小龍表示。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