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復核調整致虧損,恒天然稱中國業務仍是重點
近兩年業務復核正成為跨國乳企的通行做法。
9月26日,世界上最大乳制品原料企業恒天然公布了2019財年業績,稅后凈虧損6.04億新西蘭元,從2018年開始的業務戰略復核調整是虧損的主要原因。記者注意到,恒天然在中國的多項業務同樣在復核之列今年8月初,恒天然已經決定出售所持貝因美(002570.SZ)股份,而中國牧場業務也正在戰略復核中。不過在今日恒天然公布的新戰略中,中國業務依然是重點之一。
公告顯示,恒天然2019年收入為201億新西蘭元(約合901.5億元人民幣),較上一財年下降2%,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為8.19億新西蘭元,下降9%。
記者注意到,就像雀巢集團新CEO施奈德喜歡“倒騰”業務一樣,恒天然的新帥Miles Hurrell自2018年接替老CEO施牧德之后,制定了一個三點計劃:評估業務,夯實基礎,并確保更準確的預測,并以此開啟了一輪大規模的業務整合,這在2019財年數據上體現的非常明顯。
其中,恒天然對旗下業務進行大規模戰略復核,并對部分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降低,做了一次性會計調整。2019財年,恒天然對包括巴西、委內瑞拉、澳大利亞等以及中國的牧場和對貝因美的投資等多項業務進行了調整,總額高達8.26億新西蘭元,因此導致了2019財年稅后凈虧損6.04億新西蘭元。
此外,根據調整,恒天然以3.8億新西蘭元的價格出售了冰淇淋品牌Tip Top,并以6.33億新西蘭元的價格出售了和菲仕蘭共同持有的DFE Pharma股份。
Miles Hurrell的調整在數據上帶來了一些積極的變化,比如調整后恒天然2019財年的運營費用為23.11億新西蘭元,下降了7%,資本開支也下降了30%,資產負債率下降了0.2%,自由現金流為10.95億新西蘭元,上升了83%。
在當天的業績發布會上,Miles Hurrell表示,2019財年對恒天然而言是極其艱難的一年,做了很多痛苦的決定,但他認為這是對恒天然業務重塑和未來取得成功的基礎。
而對于業務戰略復核的必要性,Miles Hurrell認為主要是因為當地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加劇了競爭,或是業務面臨挑戰從而影響了預期收益,因此需要降低其賬面價值。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大型跨國企業進行業務復核也并不意外,目前國際經濟和區域市場競爭趨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也需要調整旗下業務來適應新的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恒天然在中國的兩項投資包括中國的牧場和貝因美的投資也在戰略復核之列。
2015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總代價接近35億元入股貝因美18.82%,但此后因為政策變化對行業的影響,以及貝因美自身管理問題,導致貝因美業績不斷下滑,雙方矛盾也不斷激化。
今年8月7日,恒天然正式宣布出售所持貝因美的全部股份,并認為這是一筆令人失望的合作,而此前恒天然已經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對貝因美的投資減記3500萬新西蘭元和4.39億新西蘭元。
而恒天然在中國的兩個牧場群也曾傳出將被出售的消息,當天恒天然方面回應表示,牧場投資對于保持對中國的出口是必需的,中國消費市場對鮮奶的需求正不斷增長,這表明中國牧場的奶價未來可能會上漲。然而時機尚不確定。這些牧場開發已經完成,恒天然正在研究如何更好的釋放其價值。
財報顯示,2019財年,恒天然中國牧場的收入為2.5億新西蘭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主要是受到當地天氣變化的影響,整體依然虧損,但財務情況有所好轉。2019年中國牧場業務39%牛奶的售價超過4元/公斤,而在2018財年這一數字只有19%。而且在銷售端,盒馬鮮生、家樂福、星巴克和麥當勞等其他餐飲渠道的需求也在增長。不過恒天然方面還是對中國牧場業務減記了2億新西蘭元。
恒天然回應第一財經表示,中國市場依然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
根據新的發展戰略,恒天然將一方面在基礎原料業務之外,進一步強化在兒童營養、醫療與老年營養、運動與健康營養、核心乳品方面的高附加值原料業務,另一方面則進一步加碼中國餐飲業務,并以此成功經驗深耕亞太地區的消費品牌市場。
近年來,恒天然并不甘心只做基礎原料供應商,在中國市場,恒天然逐步推動利潤更高的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并成為其重要的新增收入來源。
雖未透露大中華區的整體收入,財報顯示,2019年,恒天然大中華區整體消費品牌及餐飲服務業務毛利為3.49億新西蘭元,對整體業務貢獻頗多,其中餐飲服務業務其對經銷商及直供客戶的產品銷量同比增長達到40%,目前恒天然旗下安佳品牌的馬蘇里拉芝士在中國餐飲渠道份額超過50%。
恒天然管理層也希望通過新戰略改善業績表現,根據當天公布的目標,2019財年恒天然每股收益為0.17新西蘭元,2020財年的預計每股收益區間為0.15-0.25新西蘭元,而希望在5年后實現每股0.5新西蘭元收益。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