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心靈的苦悶
競爭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郁悶、挫折、憂慮、焦急等情緒困擾著現代都市人,這些看似簡單的“心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何緩解壓力,走出困境呢?心理咨詢師,或許可以提供幫助,使其順利渡過難關。
現代社會催生心理咨詢
27歲的肖云原來在機關工作,月收入千余元。不久前,她下海到一家企業做銷售,月收入已達六千元。盡管收入翻番,可是她一點也不覺得幸福:工作壓力大,公婆還埋怨她不顧家。她因此深感身心疲憊,每天靠服安眠藥入睡。
她試著跟好友“一吐為快”,可事后仍無濟于事。在朋友的勸說下,她找了一位心理咨詢師。咨詢師說,她的心理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態,早就該找專業人士來幫她走出心理困境了。
所謂亞健康,是指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所調查的5萬余人當中,處于亞健康狀態者約占被調查人群的73.6%。
有關部門曾做過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7萬人死于自殺,200多萬人自殺未遂。自殺者中,70%的人患有抑郁癥;絕大多數人未進行過任何形式的心理咨詢或治療。
高級心理咨詢師陸健認為,其實,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在抑郁癥人群里,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通過6到8周的心理治療而痊愈,但人們在出現焦慮、急躁等癥狀后,根本想不到要做這方面的努力。
武漢大學副教授、勞動部心理咨詢特邀評定專家戴正清說,在歐美國家,平均一千人中,有一個心理咨詢師。目前,我國心理咨詢師的總人數還不到一萬人,約20多萬人中,才有一個心理咨詢師。
戴正清樂觀地說,作為一個新的職業,心理咨詢師尚需得到大眾認可,其市場遠景看好,但有待進一步開發。相信隨著社會發展,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不久的將來,中國人也能像西方人那樣注重心理咨詢。
治療“心病”不用打針吃藥
小李曾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怖癥:不敢出門,不敢接電話,甚至一想到別人接近他,就會害怕。為了治好這種“怪病”,他鼓足勇氣找到一位心理咨詢師。
對此,心理咨詢師采用了系統脫敏療法。首先,要求小李放松,然后,讓他根據與人交往的緊張程度列出了一張“恐怖”等級表,小李列了五級,依次是:家人、最熟悉的朋友、不太熟的朋友、不認識的人,同齡異性。
接著,咨詢師讓小李假想與家人在一起,又讓他假想和朋友在一起,恐怖等級逐級升高,當他緊張時,就要求他放松。逐漸地,小李在假想中已不再害怕和人交往了。這時,咨詢師建議他到現實中試試,同樣從恐怖級別最低的做起,第一級通過了再做第二級,逐級脫敏。
咨詢師還教了小李一些克服羞怯的小竅門。如多做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與別人在一起時,手里不妨握住一樣東西;交談時,學會專心地看著別人;多學習,豐富自己的閱歷等。
武漢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賈洪武介紹,脫敏療法屬于行為療法的一種,在實際咨詢中,常用的還有認知療法,通過澄清求助者的思維,達到矯正心理的效果。但不管使用什么療法,心理咨詢師都不能用藥。因為按照國家規定,心理咨詢師面向的應主要是身體健康的人群,通過心理咨詢、溝通和商量,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談笑之間解除心靈的苦悶
有些人覺得蹊蹺:一味的談話,能治好“心病”?
下崗工人李師傅的兒子小穎(化名)13歲,經常逃課上網。為管教兒子,李師傅的皮帶都打斷了幾根,仍不見兒子悔改。
無奈之下,李師傅帶著孩子去找心理咨詢師。讓他大吃一驚的是,心理咨詢師不過跟兒子聊了一個小時,小穎就答應不再逃課上網了。
這位咨詢師介紹,通過交談得知,小穎上網的目的竟是希望跟同學有共同話題。此外,沒讀過大學的父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讓其感到壓力太大,希望逃避現實。如何“對癥下藥”呢?辦法很簡單:給他足夠的時間和錢,讓他自由上網。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慢慢就會恢復正常。
一個學期后,李師傅告訴心理咨詢師:按照他的建議,小穎周末可以自由上網兩次,現在,孩子不再那么迷戀網吧了。期末考試,也取得了好成績,破天荒地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當然,心理咨詢也不是萬能的。本月初,一名女白領接受了4個月的心理咨詢后,出現了行為異常,后被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專家指出,當心理咨詢師解決不了咨詢者的問題時,可向老師和同行求助,一旦發現咨詢者已經上升到心理疾病階段,就應該立即勸說其到精神科就醫。這也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所應具有的職業道德。
培訓人員多專職從業人員少
記者從省勞動廳培訓處了解到,心理咨詢師職業是在2001年8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之后,才被納入國家規范的,屬于一種新興行業。
據介紹,我省現有兩家心理咨詢人員培訓機構,分別是武漢大學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和紅桃K儒商培訓學院。
據這兩家培訓機構介紹,職業培訓開展三年來,共為我省培養心理咨詢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和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2400多人,其中,心理咨詢師不超過2000人。
武漢大學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主任湯國兵介紹,該中心已開辦過六期培訓班,共有1000多人參加,大部分學員是在職人員。培訓期間,學員還必須到醫院心理門診觀摩、實習。培訓結束后,參加國家統一考試,通過率近90%。
據他統計,學員中,有30%來自醫療機構,來自學校的占近30%,剩下的40%則幾乎囊括各行各業:企業管理人員、媒體從業人員,公務員等,都來自于需要經常和人打交道的職業。真正以此為業的,反而很少,已培訓完的1500名學員中,現在武漢從事專職心理咨詢師的不過六七十人。
據介紹,獲得了咨詢師職稱之后,就可申請開辦心理咨詢所,或者申請開通心理咨詢熱線。按職稱不同,每次收費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咨詢時間大致以50分鐘為單位。一個療程一般需做4到8次,以談話為主。
門檻較低從業人員良莠不齊
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人不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有人說,即使有了心理問題,也不愿去醫院。市民林小姐的話頗有代表性:“又沒得精神病,為什么要上醫院?”
一些市民認為,心理問題不是病,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沒必要去醫院。比如找咨詢師進行心理咨詢,可以起到“減壓”作用。
據了解,目前武漢市內取得合法資格、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并不多,從業人員的水平、素質也是良莠不齊。
究其原因,除了收入低外,市民對這一行業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據一些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武漢很多咨詢師月收入不過千元,跟上海等地沒法比。這跟武漢經濟狀況有關。收入高了,精神層面的需求才會凸顯,人們才會舍得花錢;另外,武漢心理咨詢的觀念還不普及,高額的咨詢費,市民還難以接受。
武大中南醫院主任醫師黃杯鈞教授認為,心理咨詢實踐性很強,即使拿到了心理咨詢職業證書,也并不代表有從業能力。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應具備醫學基礎知識,精通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最好還要有一定的神經學、精神學的知識。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對心理咨詢人員這一新興職業,國家目前的重點在于推廣,因此進入門檻較低。待市場做大,對后來者的要求會更嚴格。
據介紹,國家即將出臺新的認證標準,教材將與歐美接軌。今后,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將不會像現在這樣“輕而易舉”。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