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更深層的知識”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真正的知識絕不是書本上的那些文字符號,而是文字符號背后所代表的那個東西。
其次,知識不是學來的,而是悟來的。不會悟,就不會學。
生命無非一心一腦,其它都是二者的載體。
大腦可以幫助你吸收、記憶很多東西,但這些只是表面的知識基礎,真正的深層的知識,是心去悟到的那些東西。
有句話講:教育是把所學到的所有東西忘記之后剩下的東西。等你把腦子里的東西忘記了,心里有的那個就是真正的知識。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的學習,不在于看了多少書,聽了多少課,那個數量;而在于真正悟了多少,那個質量。
怎么樣才能跟“更深層知識”溝通?
當大家在一起熱烈地討論問題時,即使有的人在一邊偷打電話都聽不到,而如果到了晚上你自己在屋里的時候,即使一只老鼠從墻角溜過你都能聽得很清楚。
怎樣才能聽到最細微的聲音?你發現了嗎?基本的條件是聲音的環境足夠安靜。否則,再靈敏的耳朵也聽不到。所以,“跟尋常思考所無法企及的知識源溝通”的最基本條件是讓你的環境足夠安靜。
根據我的經驗,安靜的方法有幾個:
第一、直接置身一個安靜的物理環境。
所以你看,自古修大道、練神功的人都喜歡到安靜的深山里去。當然,絕大多數人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去上山,但是你一定要學會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物理環境。
比如在公司里相對隱蔽的辦公室,比如在家里相對安靜的書房,比如在某一個下午一個人到咖啡廳的某個角落坐上一下午。比如在某個深夜或凌晨自己一個人思考點什么,正如我現在的文字,如果不是凌晨2點的安靜,是絕對寫不出來的。
思維展開的時候,你就像一個嬰兒,需要十分舒適的環境,任何的不適都會驚醒嬰兒。所以,無論哪個環境,一定要讓你感到舒適。
找一個安靜而舒適的地方,攤開一張白紙,慢慢展開你的思緒,真的會有很多天才的靈感產生。
所以,有時候創造天才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他長期關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只留一個事情讓他去琢磨。在19歲我開始研究品牌營銷的時候,就是這么做的,拿幾本經典的書在農村的老家里把自己關了1年,書都背下來了還能干什么?就只好去“瞎琢磨”,琢磨著琢磨著,就真的在2年內就成了一把專業好手了。
第二、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人際環境。
人生活在你認識的人的人際環境中,這些你認識的人,很多數的人會打擾到你的安靜。所以,你要學會適當拒絕某些純娛樂的交往,比如唱、玩、喝酒、吹牛談天等。
也就是說,你要學會孤獨。自古成大事者都是大孤獨者。
世界大科學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在環境和思想高度安靜的情況下才能萌生的。
女皇武則天視入靜坐禪為法寶,終身持之不輟,故智慧超人,執政數十年。
毛澤東一生總愛在深夜辦公寫作,諸多重大決策也是在一人獨靜中醞釀誕生。(根據我的經驗,靈感最多出現的時候是凌晨2點—4點半。)
一位著名廣告大師在談到另外一位廣告大師時說:“他很少在子夜前離開辦公室,星期天因為可以不受任何打擾地工作,所以是他最喜歡的日子。”
看看,這就是天才的秘密。孤獨!安靜!
孤獨不等于寂寞。孤獨是自己一個人活在某一個精神世界里、思維空間里,孤獨的人內心是十分充實和豐富的人。而寂寞是最可怕的,是空虛,是跟時間的消磨抗爭,是對生命的浪費。
為什么少年得志者常不成大器?
從22歲開始,很多人就說我“年輕有為”,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會心里驚栗一下!因為“年輕有為”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少年得志”。
有人少年時,可能因為小時候受過的啟蒙教育好,持續的勤奮努力,亦或某種機緣巧合的機會,取得了同齡人遠不及的成績,這樣的人被稱為少年得志。
但是自古少年得志者常不成大器。為什么?
因為一得志,周圍的環境就變得復雜:主動來跟你交往的人多了,物質生活豐富了,贊譽你的話多了——常見的話就是“你真是個天才啊”——于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天才,以為不用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
這些復雜,打破了原來潛心安靜的環境,打破了原來的孤獨,于是打破了原來的天才!
最近的電影《梅蘭芳》里有一句經典臺詞:梅蘭芳的所有一切都是從他那份孤單里來的,誰要是毀了這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
看看,這就是成為天才和毀滅天才的秘密。
劉謙,在2009年春節晚會上一炮走紅,2008年2月中旬我看到對他的采訪中他說:我是個比較喜歡孤獨的人,喜歡一個人待著想問題。從現在起我不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和節目邀約,我要回到我的孤獨中去,為了做出更好的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