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枯竭是影子殺手
什么是“心理枯竭”
美國權威心理健康研究機構———美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最近公開的一份資料顯示,美國有2000萬人患有慢性神經過敏、恐慌癥和病態恐懼,此外,大約有200萬人因為工作壓力而患有兩極性抑郁癥。看了這份資料,想一想我們自身,我們是否有意或無意地將自己投入一種連續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并美其名曰“充實”呢?然而,這種“充實”的背后常常隱藏著可怕的危險,這種危險就是“心理枯竭”。
“枯竭”(Burnout,又譯“崩耗”)一詞是由心理學家霍華·克萊貝爾首先運用于心理治療領域,它原指火箭耗盡燃料之后僅憑慣性繼續向前沖,直到與空氣摩擦燒毀或墜落地面。燃料耗盡后,火箭依然可以繼續往前沖,但它遲早會墜落的。在我接觸的大量問診的人中,許多人都反映在工作與生活中有過類似的感覺。
“枯竭”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失去了對工作本身的熱愛,僅僅為了某種功利性目的,而帶有自我強迫性的忙碌與緊張的生活狀態。“枯竭”是一種隱藏著的慢性壓力,它雖然不會像“非典”那樣直接威脅人的健康,但它像某種慢性病毒一樣,能夠一點一滴地侵蝕人的健康,使人罹患心理和軀體疾病。臨床調查發現,恐慌癥、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心理疾病都與“枯竭”有關。
“枯竭”最明顯的征兆是對生活或工作漸漸失去了目的性和應有的熱情,而有一種被榨干的感覺。同時,還有如下表現:必須忙個不停才能心安理得;休息和睡眠充足仍經常有疲乏感;缺乏足夠的精力應付工作和人際關系;經常性地感冒、頭痛、腸胃不適、背痛。
假如你有上述征兆中的大部分,就必須引起注意,防止“枯竭”給你帶來更大的危害。
哪些人易患“心理枯竭”
服務業從業者、工商業高級主管等人群是“枯竭”的高危人群,在美國,這類人中有25%患有慢性恐慌癥。
有調查顯示,易受“枯竭”侵襲的人群大都孜孜追求財富。這種人往往過于看重外部的成功,忽視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完整。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接受和習慣了“愛拼才會贏”的生存哲學,變成了工作狂,成為心理枯竭的犧牲者。
“心理枯竭”的產生受到內因與外因的雙重影響。內因指動機、態度、觀念等,比如:對生活的追求過于完美;人際關系過于功利化;過分理性,忽略了感性的重要性;理想自我形象與人性需求、沖動之間經常產生沖突;無法在工作、家庭和個人合理需要之間保持平衡,偏重于工作而忽視了家庭生活和個人的合理需要。
外因指不良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比如:工作中充滿沖突和批判,缺乏民主氣氛;不同部門之間溝通不良;過高的要求和期望,工作量太大;工作評價與升遷不公;團隊精神薄弱;缺乏幽默感和活躍的人文氣氛等。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