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權宜
“健康”的完整定義已經為多數人所熟悉,即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沒有痛苦,行為符合社會規范,是適應生活的一種良好狀態。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其中健康權指公民保持身體組織的生理功能健全以及心理健康的權利。我國于1997年簽署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是健康保障權,即人人享有體質心理健康保障權。可見,心理健康權是每個人不可剝奪的人權之一。
那么,您的心理健康權,您維護了嗎?
現在許多人在面臨各種心理問題時,比如焦慮、抑郁、彷徨、痛苦不堪,卻不敢走進醫院,不敢尋求醫生的幫助,怕什么呢?怕別人議論自己。怎么辦?多數人選擇的是默默地忍受痛苦,通過購買心理書籍來自助,少部分人則通過網絡、電話、書信等形式尋求幫助;還有的人拐彎抹角,到很遠的地方看;有的不到看心理疾病的?漆t院或綜合醫院的心理科看病,卻到神經科、消化科看病……顯然,這些人不僅沒有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權,而且還自我阻礙著這一權利的實現。
今年年初,某集團總裁被發現在某大酒店房間內自殺身亡。據稱這位富豪因婚姻失意,已獨居酒店一年。北京大學連續發生大學生跳樓身亡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歌手謝津、演員陳寶蓮、韓國影星李恩珠等也以自殺形式而過早地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集團老總、天之驕子、影視明星等都未能積極地看心理醫生,沒有很好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權,最后以生命權的喪失為代價。
在發達國家,看心理醫生和看普通醫生一樣的受到重視。據一項調查顯示,美國1000人中就有一個心理咨詢師,許多家庭還有自己的私人心理醫生。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6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1972年開始,美國政府就在白宮特別設立“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咨詢。在國外看心理醫生是很昂貴的,每小時的心理咨詢費約150美元。能夠堅持看心理醫生的是那些經濟富裕的人們,人們以能夠看心理醫生而感到幸福。
另外,并不一定要等到心理問題很嚴重時才去看心理醫生,在你還來不及察覺自己有問題的時候,你都可以在心理醫生那里有所收獲。至少你要明白:看心理醫生,追求心理健康是在維護你的權利,這是健康的行為。有病不醫,則是不健康的行為。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心理醫生,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中有這樣的一幕:心理醫生會和他的一位同行互相進行心理傾訴和心理治療,這在美國是很常見的事情?梢哉f每個人都需要心理醫生,而定期地去訪問心理醫生,請他幫助你,將成為每個人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近幾年,國內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蓬勃發展,為人們心理健康權的維護提供了外在條件。人們需要轉變觀念,克服“自己”這一道屏障,切實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權,從而走向更加健康的人生。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