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不一逆意思維綜合癥
明明喜歡, 卻說討厭;明明熱衷,卻表現無所謂;明明認可,卻滿臉不屑……不是不善表達、冷靜或自視甚高,其實是逆意思維在作怪!
“逆”在哪里?
“非也非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位《天龍八部》中的人物“包不同” 生性喜歡抬杠,無論敵友,不管對錯,先駁回了再說。不單口頭上是“非也非也”,他行動上也是但凡旁人搶先,他必殿后;旁人畏縮,他卻爭先,總要與別人擰著心里才舒服。這種“讓他往東,他偏往西”的思維方式,就是所謂的“逆意”思維。從包不同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逆意常常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不同的說法
逆意表現在說法上,往往是未經過思考,就對他人所說話語的一種反應。比如有一種人,在聽別人說話時,常常不過腦子,說話的人話音剛落,嘴還沒閉上,他就先來上一句“不對啊——”然后才去想人家說的到底哪有破綻,好圓他的“逆意”。
不同的想法
表現在對事物的看法上,常常是人家看到一個事物的好,他就偏說哪不好,人們都否定一個事物時,他就偏給予肯定。
不同的做法
逆意的人在做法和行為上,往往故意與人們所期望的相背離。比如,有些家長怕孩子著涼,囑咐孩子多穿些衣服,可孩子寧肯被凍感冒,也偏偏不穿。
為什么我們要反著干?
解密逆意思維的心理原因
純粹逆意思維的人是不存在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所謂逆意思維,這是完全正常的。逆意思維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權威的挑戰。這里所說的權威,可以是家中父母長輩,也可以是師長、領導,還可以是大到像社會公認的道德行為規范這類的準則,總之,凡是可以施加約束和限制的事物或人,都可被視做權威。
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對權威的反抗和挑戰從人在孩童時代起便可以明顯地被觀察到。比如,家長不讓孩子爬到較高的地方去玩兒,但是有些孩子還是會趁家長不注意,偷偷爬到高處去。這也就是常說的逆反心理的最初表現。
進入到青春期以后, 這種表現越發明顯。因此,青春期又稱為“叛逆期”。處在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所表現出的種種叛逆行為——吸煙、打架、罵臟話,有時候并非本意,而只是對父母、老師的一種反抗。有一個男性來訪者,他從小就練鋼琴,家長并沒有強迫他練,完全是依他自己的個人愛好。但是在15歲那年,他以各種理由拒絕再彈鋼琴。后來他回憶說,其實當時并不是他真的對鋼琴失去了興趣,而是他不喜歡母親說的一句話。每當鋼琴老師來家里教他練琴時,他母親便會以囑咐的口吻對他說“好好練啊……”每次他聽到這句話,就會打心眼兒里覺得厭惡,覺得母親的這句話像是施加給他的命令。為了不服從“命令”,他不再彈琴了。
我們知道,對于幼小的個體而言,周圍的環境無疑充滿了危險。而幼兒往往意識不到危險的存在,所以大人們會以灌輸的方式,為我們強化一些限制和規定。雖然這些由“權威”加諸在我們身上的規則本意上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成長,但事實上是,隨著心理和生理的逐漸成熟,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要逐一打破這些“規則”。因為只有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而不只是服從者,個體才算真正的獲得了獨立,成為一個完整的,不同于他人的人。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個體會體驗到“破戒”帶來的焦慮不安,甚至還有對懲罰的恐懼,但同時也會體驗到反抗權威,打破規則時的快感。就拿包不同來說事兒,這位包三哥曾經當眾炫耀過他年少時的一段往事。那時的包不同在一家瓷器店當學徒,老板是那種尖酸刻薄的小人,稍有不慎,包不同就會挨上一頓毒打。一次,趁老板外出,他將店里所有的瓷器統統砸了個稀巴爛。在包不同眼里,這是他人生三件最快意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