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殺人魔”的背后 心理急救也需120
一個靠打拼成為鄉村“先富起來的人”,為什么會突變為殘暴的惡魔,一夜之間連殺8人?而這其中,有他的情人,他所雇用的工人和以前的老客戶,甚至包括一名兩歲多的孩子。“就是想帶幾個人去做伴,別的沒什么。”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采訪時,熊振林坦言自己對生活比較絕望,生意和婚姻都不順。在熊振林眼中,一切東西都失去價值、意義,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據專家分析,馬加爵、楊佳、邱興華、熊振林,他們身上多少都存在心理障礙。依據相關心理學理論,個人遭遇造成心理問題,因得不到及時疏導、救治而出現嚴重心理變態后,就會產生破壞性心理。這種破壞性心理指向自身時,達到極端就會出現自殺,指向外界時,達到極端就會報復社會。
近年來,在我們的社會,尤其是社會中下層,很多極端的報復自我或報復社會的“定時炸彈”,就暗藏在數量巨大的心理問題者中間。實際上,真正實施自殺或進行極端行為的人,同有此類傾向的人群相比,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形勢下,我們身邊有很多像熊振林這樣的“心理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危機可能被隨時引爆,傷害自己或他人。
近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紅十字總會主任編輯汪葆明提出建議,希望組建國家級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他在建議信中寫道:“由于全球經濟衰退,股市暴跌引起的各種心理恐慌,有跳樓自殺的,有上街游行的,上海發生了股民砸碎交易大廳電子顯示屏事件。2008年頻繁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如貴州甕安事件、甘肅隴南事件等,固然有濫用職權、濫用警力的原因,但如果有正確的心理疏導,就可起到避免矛盾激化的作用。”
我國已進入心理疾病高發期
2月26日早上8時,記者在北京精神衛生專科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門口看到,排隊的人排成長龍,從掛號處一直延伸到大門外、馬路上。一位患者家屬看起來沒掛到號,他告訴記者說他早上天不亮就來了,“看來明天還得早來,聽說有人半夜12點多就來排隊了”。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工作壓力增大,必然要帶來人的心理的巨大不適應。加上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多種因素造成人的心理障礙、心理危機的發生幾率明顯增多,而相應的心理治療體系卻很落后,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張侃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
現實生活中,人們由于不同原因而受到的惡性刺激,容易累積或瞬間產生心理危機,進而可能導致當事人失去理智和精神控制而選擇極端行為,比如自殺、自殘、殺人或破壞等。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中國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在2億~3億,中國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到疾病總負擔的1/4。中國目前抑郁癥患者超過2600萬,但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藥物治療。
據2007年年初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發布的《我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數據,在中國,自殺是總人口的第5位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這些人當中,只有9%的人在精神科就診過。
汶川大后,據專家估計,心理受災人群超過50萬。“多個北川人挺過了天災,卻選擇了自殺,更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心理救災遠比物質救災艱難得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布新對記者說。
在當前經濟低迷的形勢下,許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沖擊,如部分就業確有困難的畢業生,一些被裁員的白領,都可能會出現心理危機。近日,河北一女大學生因不堪就業壓力自殺身亡,一本日記中記錄了她臨終前的心靈掙扎:“感覺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覺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來和希望……總是沒有信心,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這樣消極地度日……再這樣下去,不知道將是什么樣的惡果。”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由于長期心理壓抑積累成仇恨,可能做出報復社會的行為。殺死多名室友的大學生馬加爵、美國校園槍案兇手趙承熙、上海襲警案的楊佳,以及最近剛剛受審的“殺人狂魔”熊振林……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件一次次地震驚和提醒著社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