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襲人 健脾祛濕正當時
濕氣過重時,人會感覺困倦、身體四肢沉重、少食欲、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中醫提醒市民,在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室內最好進行抽濕,在這個季節,要多運動,必要時多飲祛濕湯。
相對濕度65%以上時,濕邪肆虐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濕氣襲人時,人多不覺察。廣東省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李紅毅說,濕為天地間蒸騰之氣,當空氣相對濕度在65%以上時,微生物滋生活躍,水分過剩,是為濕邪。
中醫認為,濕邪是最難纏的一種外邪。在春雨連綿的季節里,邪氣可從人口鼻、肌膚而入,如果水分不能暢通得經尿液排出體外,而阻滯停留在體內,那么就可能會感受濕邪。
李紅毅介紹,濕邪阻滯黏膩,所到之處無不沾染受害。濕邪可以侵襲人體任何部位:感濕于頭面,可見頭痛、頭風;患于腰腳可見腰痛、腳氣;外傷于皮膚可見皮疹;入于肌表可見發熱、惡寒;入脾胃則惡心、腹脹,入于氣血則為倦怠乏力。濕氣過重時,人會明顯感覺困倦、身體四肢沉重、少食欲、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健脾祛濕,排除多余水分
“在持續的雨霧天氣下,脾虛就會感受過多的濕,健脾就可以祛濕。而濕又最容易困脾,濕多了,脾的功能也會受干擾,導致口中清淡無味、胃口差,消化不好、大便溏稀。”李紅毅認為,脾虛濕困時,應健脾去濕,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
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另外,專家提醒,盡量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和抽濕。
鏈接:健脾祛濕的方法
1、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后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濕,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姜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濕,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濕。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凈后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2、藥療法:
① 如果春季得了胃腸型,感覺整身困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②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困倦,可服參苓白術散調補脾胃。
3、外洗去濕醒脾法:
用生姜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濕、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