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生活的“最佳頻率”是多少?教你們一個頻率公式,靈活使用
在臨床工作這么久,診治過這么多產婦,我越發覺得感慨。有許多成年女性擔心自己避孕失敗,意外懷孕;但也有許多未成年女孩懷孕后,不以為然,甚至引以為傲。
上星期值班時,我接診了一名15歲的懷孕女孩,胎兒34周+,需提前分娩。詢問病史發現,她竟然一次產檢都沒做過。女孩跟我說,她在半個月前才發現自己懷孕,之前一直沒往這方面想,以為只是長胖了,而孩子的父親是年僅16歲的男友。
由于他們沒有錢,無法聯系監護人,再加上女孩才15歲,我跟醫院溝通后,決定報警處理。但警察說,因為女孩的年齡超過14歲了,無法立案。
產程不等人,救人要緊,我們只能盡快將人送進產房,隨后女孩誕下一個男嬰。
這件事過去一周了,但一直縈繞在我心里。如果你家里有未成年女孩的話,我想把一些相關知識分享給你。
一、過早嘗禁果,不是只有快感
“15歲生一胎”、“16歲為人母”,這樣的新聞并不罕見,背后隱藏的是性教育不足,也給未成年女性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不斷攀升,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在我國,宮頸癌每年新增14萬例,死亡達到3.7萬例,35歲以下患者約占34%。
宮頸癌的病因十分復雜,主要與高危型HPV感染有關,但《第九版婦產科學》也指出,初次性行為<16歲與宮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與初次行為在21歲或以上的女性相比,初次行為在17~20歲的女性,宮頸癌風險高出1.5倍;初次行為在17歲以下的女性,宮頸癌風險高出2倍。
過早性行為,為何會增加宮頸癌的發病率?這主要與宮頸組織損傷、婦科炎癥易感性和性傳播疾病有關。
女性生殖系統約在17~18歲時發育成熟,尚未發育成熟的宮頸組織對致癌物極為敏感,抵抗力較弱,更容易被HPV感染。同時,還會損傷粘膜屏障,破壞微環境,進而誘發婦科炎癥。此外,國內的報告指出,有7成的15-19歲人群不會進行保護措施,顯著增加性傳播疾病的風險。
二、除此之外,還可能要承受這些
1、生理上的傷害
·生殖器官損害:生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表皮組織薄弱,可能出現撕裂損傷,引起出血。
·意外懷孕風險: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導致意外懷孕,往往會讓女性不知所措。而人流手術對生殖系統的傷害很大,可能導致子宮損傷、感染等并發癥,甚至造成終生不孕。
·性傳播疾病:同樣,在保護意識不強的情況下,年輕男女感染性傳播疾病的風險更高。
2、心理上危害
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性行為是懵懂的,或者遭遇強迫,此時他們沒有思想準備,缺乏性知識,會產生強烈的緊張壓迫感。由于害怕懷孕、感染疾病,許多女孩會產生悔恨和負罪心理,甚至無法承受這種壓力,產生心理問題,選擇自殘或者自殺。
三、多少歲開始算早?幾歲停止比較科學?
那么,是不是十八歲成年后,就可以“試一試”了?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有些人雖然生理已經成熟,但心理尚未準備好,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身體、行為負責,無法承擔后果。
美國一項針對1500名青少年的跟蹤調查發現,18歲前經歷性生活與30歲后經歷性生活的人相比,他們的婚姻問題更加突出,無法很好地處理感情、婚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研究人員認為,過早性行為會讓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形成錯誤觀念,繼而影響感情和婚姻生活。
我們回到正題,到底什么時候初嘗情事比較好呢?
從上述分析可知,這并沒有標準的答案。判斷是否過早,除了要看生理年齡,還要考慮心理年齡,即是否做好充分準備,是否能承擔潛在的風險和后果。
四、不是越多越好,教你一個頻率公式
影響夫妻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雙方的意愿、年齡、體質等,只要雙方可以適應,覺得滿足,那么就是正常的。在這個基礎上,大家不妨參考一下美國學者提出的計算公式:
頻率 = 年齡的首位數 × 9,所得結果的十位數是一個周期,個位數是次數。比如一個30歲的人,3 × 9 = 27,即20天內可以進行7次。
不過要注意,這個公式只適用于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且要根據自身的生理、心理、生活環境和習慣等情況,靈活控制。不要用次數來“論英雄”,一旦被欲望控制,過度放縱,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總的來說,初次性行為的年齡沒有統一的答案,因人而異,但要明確的前提是,雙方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已經成熟,有正確的性觀念,能夠對自己和對方負責。
,奇熱聊天室,淘寶聚劃算規則,世紀城論壇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18881.html
- 標簽:,李崇霄資料,廣州名片制作,國醫大師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
-
夫妻生活的“最佳頻率”是多少?教你們一個頻率公式,靈活使用
在臨床工作這么久,診治過這么多產婦,我越發覺得感慨。有許多成年女性擔心自己避孕失敗,意外懷孕;但也有許多未成年女孩懷孕后…
-
提醒:睡覺時出現3種異常,可能是血管堵塞的信號,建議及時排查
“醫生,最近我每次喝完醋都有點想吐,胃很難受,這是怎么回事啊?” “你為啥要喝這么多醋啊,我記得你以前飲食挺清淡的。”醫生…
- 腎不好,夜間會知?睡覺時出現2種不適,可能是腎臟在“呼救”
- “阿莫西林”要認清,只對6種疾病有效!用對是寶,用錯是害藥
- 研究癌癥60年,93歲孫燕院士警告:不想惹上癌,2樣東西盡量少碰
- 擁有抗癌體質的人,通常有4個特征讓人羨慕!希望你全有
- 妙齡少女自曝“痔瘡手術”過程:手術只是第一關,后面才是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