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廣角鏡】你的孩子做“體育家庭作業”了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0日電(王思碩)說起作業,你會想起什么?令人撓頭的作文?解不出的方程式?還是怎么都記不住的英語單詞?然而有一項不太一樣的“作業”,未來可能也需要你的孩子去完成,這就是“體育家庭作業”。這項頗為有趣“作業”,已經在一些地方成為現實。

足球作業:更應面向普通學生
在教育部4月下發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做好2019年校園足球工作的通知》中,對本年度校園足球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通知強調,教育部門會同體育等部門指導當地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制訂科學的課余訓練計劃,試點推行體育家庭作業制度,為喜歡足球和有足球潛能的學生提供學習和訓練機會。
去年包攬北京市校園足球特色校聯賽初高中兩個年齡分段冠軍的北京八一中學,在學生們眼中,是“打遍東北、華北無敵手”一般的存在,校園足球發展基礎扎實。據該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足球老師介紹,雖然他本人并未聽聞“體育家庭作業”一說,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官方提倡的概念已經在這里見得雛形。
“雖然平時沒有給學生們布置作業,但對無論體育生還是文化生,假期里的鍛煉是必要的,我們老師會對他們提出口頭要求,比如每天跑5公里,再做些力量訓練,”這位老師說道。“在作業完成情況的監督方面,沒有特別復雜的流程,隊長、班長帶著大家練,然后把每日情況通過社交媒體反饋給我。”

不過,在這位教師看來,如若普及推廣體育家庭作業制度,針對的群體應該是普通文化生,而非每天忙于訓練的體育特長生,“因為校隊的孩子們訓練結束到家都已經很晚了,沒有體能也沒有時間再去處理體育作業。”
對于為數眾多的非體育生而言,他們在常規門類的學科上往往面臨著更大壓力,家庭作業堆積成山,中間穿插著完成一些體育作業,反倒能成為勞逸結合、調劑身心狀態的不錯嘗試。
教育部文件強調的足球家庭作業,還對場地提出了要求,學生必須走向室外。無論是家長監督,還是同學之間的互相配合,都會讓他們在精神方面享受片刻松弛。身為一名初一學生的家長,張文峰對該制度表態支持:“家長費點勁沒什么,看到孩子每天放學在草地上跑一跑,總比一回家就悶頭寫幾個小時作業讓人放心。”

青少年體育發展再釋積極信號
基層體育之于中國體育整體脈絡影響重大,身居其中,地方校園足球的發展又占據著極大分量。體育家庭作業的開展,究竟會對學生群體中體育技能的掌握情況產生怎樣的改變?教育部校園足球國家級培訓講師吳桐向記者表示,新文件提出的要求一旦落實,對學生健康行為的提升一定是正向的。
經記者了解,由于教育部通知下發時間尚短,仍處于學期進程中的很多試點足球特色學校還沒有做出相應部署。曾在北京國安青年隊有過職業足球經歷的吳桐,目前在北京一所高校開展足球教學。據其介紹,其實類似的作業已經出現在了一些地方的足球課堂上,他本人也“會督促孩子下去多練習。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是必要的,而體育作業的形式能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提升健康行為。”
事實上,教育部對體育家庭作業概念的提出,早在2014年1月2日便首次出現。當時,教育部網站發布北京市海淀區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方面的創新實踐案例,其中提及,海淀區將給全區所有小學生每天布置體育家庭作業,至于作業內容,則包括仰臥起坐、俯臥撐、跳繩等十幾個簡單易操作的體育項目。

文章介紹,這些作業的完成情況,會通過一個配套的體質健康監測網站,由家長自主記錄體育成績,學校也可隨時查看學生的體育鍛煉成果。時任海淀區教委體衛中心主任馬受良還表示,這項體育家庭作業不強迫完成,也不涉及升學和評優,而是邀請家長和學校一起改善學生體質的一種手段。
體育家庭作業較為普及的浙江寧波,如今很多學校都已經建立了健全的作業模式。“這是教育主管部門明確的導向,從學生身心健康角度出發,鼓勵學生多參與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培養對體育的終身興趣。”記者從寧波體育局宣傳處工作人員處獲悉,體育家庭作業的確在當地不少校園都存在,“連自家孩子都會在周末主動完成體育作業。”
包括北京、寧波等地在內的一些地區,或許已經在體育家庭作業的普及方面走在前列,但放眼全國,將足球劃入家庭作業的先例少之又少。伴隨教育部新規的日趨鋪開,足球在青少年群體內的發展勢必再上一個臺階。正如吳桐所言,“勤能補拙,只要學生們平時能多練球,技術環節的進步是一定的。”

布置“體育作業”還需玩“套路”
不少學生應對文化課上布置的作業,便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能騰出多大精力和時間完成體育作業,現在還要被畫上問號。幾位受訪者言談話語間也對這個問題有些顧慮,“平時孩子們各種文化課的壓力還是挺大的,再加上一個體育作業,難免會力不從心。”
足球并不一定是全部青少年的興趣所在,動員學生在課余時間騰出精力積極完成體育作業,是制度能否良好落實的關鍵所在。一位教育從業者向記者分析,任何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交代的任務在課后能收到學生與家長方面的積極反饋,但寄希望于全部學生家長都會支持校方的體育作業行為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教育部門對體育教學提出了相關要求,我們老師一定會堅決執行,但家長層面,并不一定都是支持的聲音。”采訪期間,有體育老師向記者如是道出擔憂。立場不同,自然會導致觀念上的分歧。而老師布置家庭作業的初衷絕非給學生“增負”,日常體育鍛煉,對青少年體質的改善不應被忽視。吳桐表示,“老師和家長勤做溝通和記錄,融入問卷調查環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與此同時,吳桐還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老師們可以用一個小小的“套路”,來淡化“家庭作業”的概念。或許一個稱呼上的改變,就能扭轉多數學生與家長內心的刻板成見。“老師不一定要把布置的任務稱為‘作業’,可以換一種名號,隨便舉個例子,就叫‘我們一起踢’,類似這種方式的改變,可以消除孩子們的抗拒情緒。”
新制度的全面鋪開還尚需時日,考慮到體育不同于文化課程,在執行過程中無法以書面形式呈現,諸如量化標準和監督形式等一系列問題,需要被想在前面。對此,吳桐也談到了自己的看法。“歸根到底,作業都是當天課堂上授課內容的延伸。以量化標準布置足球家庭作業也不會很困難,比如兩人搭伙練習傳球多少組,運球多少組,都是可以實現的。”吳桐說道。
雖然作業可以量化布置,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育老師該如何監控他們的完成質量,還需要校方與上級教育部門多做思考。“足球家庭作業環節,老師無法指導和糾正學生的動作完成質量。對作業完成情況實施有效監控,便需要由官方主導籌備公共資源,如以教學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們引導、啟發、示范規范動作,或許會取得一定的成效,”吳桐說。(完)(以上部分人名為化名)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