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藝術∣職場心理學文章精選
小王買100平米的二手房,價格從3萬砍到29800,開心了一天;交房時,看到上家要搬走一臺二手冰箱,死乞白賴地談了半個小時,終于拿下,同樣開心了一天。
心理賬戶是這樣記賬的,錢和錢是不一樣的,同樣支出100元 ,如果它是大額支出中的一部分,我們就看得比較輕;如果它是一筆完整的支出,我們就會更在意。
努力和努力也是不一樣的。在工作的心理賬戶上,同樣程度的努力,在“目的性弱、重復性的”日常工作中,帶來的痛苦更大;在“目的性強、集中努力的”臨時性項目中,帶來的痛苦更小。
比如,你喜歡睡懶覺,每一天早上按時上班對于你而是都是痛苦的。今天,你要到客戶那里參加一個商務活動,時間不變,但因為這一天有大量艱苦的工作(有明顯時間節點的項目性工作),按時起床只是其中之一,所以痛苦就小很多。
“錨定效應”認為,我們在進行一項決策時,很容易受到上一個決策結果的影響,但事實上,這是完全不相關的兩件事,就像你的手機號碼和匈奴王的失敗年份一樣。
職場上最典型的“心理錨”是在跳槽時的報價,一般人喜歡在現有薪水的基礎上加一定的百分比。
員工的“錨”不是“我為公司做了什么貢獻”,而是“我認識一個人,干的活差不多,工作比我清閑,薪水高我一倍,還有免費出國游”;公司的“錨”不是這個職位的市場行情,而是你剛進公司的薪水,給你加過的薪水,還有你的工作業績。
所以才有職場上的這條規律:你對自己的定價,總是高過市場對你的平均定價;而公司對你的定價,總是低于市場對你的平均定價。
第一類人:他們在交流上沒有障礙,但問題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只渴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有時候覺得別人膚淺,有時候又害怕別人覺得自己膚淺,因而覺得大部分的交流是在浪費時間。
第二類人:他們很渴望與他人的溝通,但總是在關鍵時候怯步不進,他們有的在一開始難以進入狀態,有的過于渴望表達,反而結結巴巴,最后還是止步于自己的內心世界。
第一類人對他人的興趣太低。他們不愿意爬出“小被窩”,是因為“來電”不夠吸引他,也許他們之前無數次在冷嗖嗖的客廳里接到的都是小廣告電話。
第二類人的問題是“小被窩”對他們的吸引力太強了,就在他們猶猶豫豫的時候,“來電”掛斷了。
換句話說,第一類人,要解決和陌生人溝通的吸引力問題,第二類人,要解決陌生人溝通第一步的阻力問題。
為什么““和“恐慌“都不足以讓我們完成工作?因為這兩個,都是我們的祖先遺傳給我們的生物本能。
“”讓我們一旦找到獵物,萬事放一邊,能吃幾口吃幾口,說不定接下來幾天都要挨餓。
“恐慌”讓我們在面對突發的時,立刻撒丫子跑,能快幾秒快幾秒,姿勢漂不漂亮不重要。
它們都是沒有遠見的感性動物,它從來不會告訴我們如何未雨綢繆,不足以讓我們完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復雜的工作。
幸好,幾百萬年的進化,讓我們的大腦里有了足以完成此類工作的第三個——計劃。
然而不幸的是,拖延癥患者的計劃與正很不一樣,它們思考能力強,行動力弱,他們可以做出完美的計劃,卻一步都懶得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