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溝通∣職場心理學文章精選
兩家業(yè)務(wù)產(chǎn)品完全相同的公司之間的差異,在你走進他們辦公室的第一秒,就能感覺到了。
第一家公司,上百個人的大辦公室,噪音分貝能低于15,每個人都悶頭在干自己的事,交流只用聊天工具,稍微大聲一點,都會引發(fā)側(cè)目。
而另一家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在會議室,三分之一的人離開自己的座位和別人交流,剩下的三分之一比較懶,溝通仍然靠嘴喊。
我稱之為“內(nèi)向型公司和外向型公司”,這么分,是受一位朋友的。他先后在騰訊和阿里做過,問起他這兩家公司有什么不同,他想一想:“舉個例子吧,騰訊和阿里的區(qū)別,就像內(nèi)向型人和外向型人的區(qū)別”。
美劇《律師》(《絕命毒師》的衍生劇,第三季創(chuàng)下豆瓣9.7分的神劇)里,哥哥查克從小聰明、努力、,十足的美版“五道杠”,長大后更是功成名就,成為大律師事務(wù)所的合伙人;弟弟吉米卻從小懶惰、、沒有感,長大后也就成了個小混混。
表面上看,哥哥在弟弟面前優(yōu)越感十足,但在內(nèi)心深處,哥哥始終有一個“對照組”的:
“媽媽愛他,他卻媽媽;爸爸慣他,他卻偷家里的錢,……為什么我這么優(yōu)秀,父母卻更喜歡那個小混蛋弟弟?”
最令他的是,母親臨終,弟弟不見蹤影,她卻眼前那個唯一守護著她的“好兒子”,心中惦記的仍然是那個“壞兒子”。
就算是查克這樣優(yōu)秀的人,也有得不到的東西,那個讓他成為“對照組”的人,就成為他唯一的命門。
“小張啊,這里有一張報表,經(jīng)理馬上就要,反正你手里的事也不急,先放一放吧……”
如果你是小張,你聽到了會不會反感:你憑什么說我手里的事不急?難道我做的是假工作?
也許小張不想得罪你,把活接下來了,但帶著情緒干活,不給你挖坑就是好事了,還想要質(zhì)量?
其實小張手里確實沒有什么急的事,但“反正你手里的事也不急”這句話,觸發(fā)了一個“情緒按鈕”,讓小張覺得自己被貼了一個“閑人”的標簽了。
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緒反應(yīng),《非溝通》認為,原因在于,“反正你手里的事也不急”并非是一個觀察,而是一個評價。
很多人都有講段子失敗的經(jīng)驗:明明是個好笑話,為什么聽的人就是覺得不好笑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節(jié)奏把握得不好,包袱抖得過早,別人還沒理解;或者包袱抖得過遲,別人早就猜到了。
黛玉的第一段話,聽上去很長,很啰嗦,這其實用了相聲中的一個技巧,叫“三翻四抖”,意思是說,說笑話不能急,前面鋪墊的話要反復說三遍,把觀眾的情緒帶到頂點,再抖包袱,“笑”果才好。
這段話的包袱是“惜春的性子太慢”,這是個老梗了,所以黛玉先用“蓋才蓋了一年,如今要畫,自然得二年的工夫呢”,這個很突兀的對比,引起大家的興趣;再故意放慢敘述節(jié)奏“又要研墨,又要蘸筆,又要鋪紙,又要著顏色,又要……”
此時,大家都已快要猜到這個梗了,黛玉再把這個包袱抖了來:“可不得二年的工夫”。
“三翻四抖”只能算是職業(yè)段子手的入門基本功,接下去,才是體現(xiàn)段子才華的部分。
- 標簽:職場心理
- 編輯:王麗
- 相關(guān)文章